Skip to main content

愛地球!知行合一加強監管實踐「可持續時尚」

愛地球!知行合一加強監管實踐「可持續時尚」

我們日常消費,離不開「衣食住行」這4個主要範疇。正所謂「人靠衣裝」,衣服除了滿足遮羞蔽體、保暖防曬的基本需要外,對不少人來說,更是展現個人品味和美態的「工具」。時裝品牌為了帶領潮流時尚,貨品一年四季要不斷推陳出新,而於2000年初冒起、以又快又平和跟上潮流為賣點的「快時尚」(fast fashion)更是大行其道,商品從設計到上架僅需15天,開拓一個大眾化市場讓消費者以廉價購買潮物。

編者的話

然而,「快時尚」高耗能、高污染的特性,對環境造成嚴重的衝擊。調查顯示,全球時裝業每年用水量高達215萬億升,佔全球用水量五分之一,而為了降低成本,不少品牌採用以塑膠拉成的人造纖維來改善衣物的柔韌和舒適度,每洗一次衣服可導致數以十萬條人造纖維脫落,與污水一起排出海洋。有研究指,全球海洋中多達35%的微塑膠來自衣服上的人造纖維,若海洋塑膠污染的情況持續,到2050年將出現「膠多過魚」的情況。這與聯合國在《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當中與「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和「保育海洋生態」的理念大相逕庭。環顧過去一年,大部分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表現未如理想,當中有個別目標如「零飢餓」、「合適的工作及經濟增長」及「氣候行動」的進度明顯開倒車,情況令人憂慮。

生產衣物事實上會消耗大量天然資源如水或電,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所以從可持續消費角度而言,每一件物品應得以「修成正果」,被物盡其用。然而,在每年生產的 1,000 億件服飾中,保守估計,有40% 根本從未售出或穿着過。有機構指出,每秒鐘就有1卡車的紡織品被棄掉。與15 年前「快時尚」剛出台時相比,消費者購買衣服的數量平均增加了60%,但穿着的時間卻減少了36%,可見「快時尚」無論從生產和用家的角度來看,都是甚為短暫,對環境所卻造成的影響卻是非常沉重。

究竟時尚和環保能否並存?若穿衣敝體是時尚1.0,「快時尚」是2.0的話,那麼「可持續時尚」(sustainable fashion)就是3.0,倡議在生產、消費和營運中採用更環保和負責任的方法,以減少資源浪費,善待勞工,並尊重及保護動物權益,提供不經動物測試的「零殘忍」產品。在全球道德消費意識提升下,不少「快時尚」的龍頭亦開始轉型,推出舊衣回收、以環保物料設計產品,例如以蘑菇製成皮革,當中更有個別品牌承諾在2025年完全運用可持續材料製衣。

本會喜見近年國際間採取不同措施加強監管服裝業的環保表現,亦舉行不少國際或區域性會議共謀解決方案。多年來,消委會透過法例倡議、教育及提供多元化資訊,幫助消費者作出知情選擇及實踐可持續消費。在發展可持續時尚方面,本會支持可循歐盟於2022年提出《2030可持續與循環紡織策略》的4個方向作出考慮,包括:制定法例,確保物料必須符合環保要求;禁止銷毀未售出的產品,並須披露丟棄的產品數量;推出數碼產品護照,詳列其環境足跡,以及訂明化學物料使用準則,確保產品安全,並保護工人免受化學物品危害。

香港匯聚全球服裝、紡織品及時尚配飾,是國際時尚之都。特區政府亦致力推廣本地時裝業發展,除了每年於10月以「可持續時尚」為主軸舉行「時尚高峰(香港)」外,今年11月將首次舉辦「香港時裝設計周」,推廣香港時裝及紡織設計品牌發展和盛事經濟,必定能夠為時裝創意產業注入新氣象。

在政府及時裝巨頭紛紛為環保出謀獻策之時,我們亦可把可持續時尚融入於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做起。添置新裝時,可先考慮購買二手衣服;若有必要選購全新衣物,可優先選擇以回收物料製成的服飾,並挑選長青款式,方便配搭;盡量使用3「R」方法,包括修補(Repair)、重塑(Reshape)、重新設計(Redesign)來延長衣物的壽命,亦可考慮轉賣或捐贈舊衣。不過,最有效及直接的方法莫過於「貴精不貴多」,減少購買不必要的衣物,從源頭減廢,做個真正的時尚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