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罐頭鯪魚、沙甸魚、吞拿魚金屬污染物、致癌物及營養價值大檢測!

疫情肆虐下,許多人留在家中煮食,罐頭魚是餐桌上一個方便的選擇。作為加工食品,罐頭魚所含化學物質是否安全?是否如鮮魚般含有豐富營養?本會檢測了46款售價介乎$7.8至$149的鯪魚、沙甸魚及吞拿魚罐頭的金屬污染物、染色料、多氯聯苯及營養素含量,發現全部樣本均檢出金屬污染物,12款樣本檢出致癌物多氯聯苯。沙甸魚樣本的污染程度較嚴重,2款樣本驗出鎘含量超出本港即將實施的《2018年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修訂)規例》對魚類所設的上限。檢測亦顯示,3種罐頭魚均含豐富蛋白質,沙甸魚的奧米加-3脂肪酸含量最高,鈣質含量則以鯪魚和沙甸魚含量較高。

營養劑含量檢測

罐頭經過高溫處理,會令不少人質疑其營養價值。測試結果顯示,罐頭魚含DHA、EPA及豐富蛋白質。而且,高溫及高壓使鯪魚及沙甸魚的骨變軟,消費者可連骨食用,從而吸收當中的鈣質。是次研究因只測試罐頭內魚部分的營養,而包裝上標示的營養資料則可能表示整罐產品(連醬汁及其他配料)的含量,因此測試所得的數值未必與包裝上標示的數值脗合。

 

測試結果顯示3種罐頭魚樣本的蛋白質平均含量不相伯仲,而沙甸魚的DHA和EPA總和則較高。鯪魚的污染較少,平均鈣質含量亦最高,但鯪魚的DHA和EPA總和含量最低,而且通常經過醃製和油炸,平均鈉含量最高,建議消費者注意食用分量,以免攝取過量的鈉。海魚雖然受污染的情況較為嚴重,但營養豐富。建議消費者可以避免經常進食體型較大的捕獵性魚類,以及食用不同種類的魚類,分散過量攝種污染物的風險。

 

table 4

魚類含豐富蛋白質

蛋白質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修補身體組織,世衞的人群營養素攝入量目標為蛋白質訂立的攝入量為人體每天所需能量的10%至15%。每天攝取2000千卡能量的成年人,每日需攝取約50至75克蛋白質。測試結果顯示,所有樣本均合乎《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規例》所訂的「高」蛋白質的定義(每 100 克固體食物含蛋白質不少於中國營養素參考值的20%;或每100千卡食物含蛋白質不少於中國營養素參考值10%)。

沙甸魚平均DHA+EPA含量最高

奧米加-3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s)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心血管有益,有助預防心臟病及中風,而且有利於胎兒的腦部與視覺發展。DHA和EPA是動物性的奧米加-3脂肪酸,主要來源為魚類。

 

本港並未有為奧米加-3脂肪酸制定建議每日攝取量及攝取量上限。世衞建議每周食用1-2份魚類,以減低心臟病等風險。考慮到心臟病的風險,歐洲食物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建議歐洲的成年人每日攝取250至500毫克的EPA和DHA。其2014年發表的報告提出與不吃海產的孕婦相比,孕婦每星期吃1至2份以及最多3至4份海產(1份約150克),其孩子的神經系統發育得更好。

 

整體來說,沙甸魚樣本的奧米加-3脂肪酸含量較豐富。而所有樣本中,含量最高的2款樣本均屬沙甸魚,分別為「地捫」(#11)和「雄雞標」蕃茄汁沙丁魚(#9),每100克魚分別含4560毫克及4040毫克的DHA和EPA,食用5克和12克已可達ESFA的每日建議。

 

吞拿魚罐頭樣本中,「Ortiz」(#46)的DHA和EPA含量總和特別高,每100克含量為3428毫克,可能因為其使用的吞拿魚較大型,油脂較高。但「Ortiz」(#46)的污染物含量亦較高,建議消費者不宜常吃。

鯪魚和沙甸魚鈣質含量較高

鈣質有助牙齒和骨骼的發育及預防骨質疏鬆。缺乏鈣質可能會導致慢性病,例如關節炎、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根據2018年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4歲或以上的人士每天攝取的鈣質不應多於2000毫克,以免導致腎石和妨礙鐵質和鋅的吸收。製作罐頭魚時,高溫及高壓處理會使魚骨變軟,消費者如果連魚骨一起食用,便能攝取更多鈣質。3種魚類罐頭中,吞拿魚罐頭通常沒有細骨,因此鈣質含量比其餘2種罐頭魚低。

 

鈣質含量最高的2款樣本分別為鯪魚樣本「甘竹牌」(#6)和沙甸魚樣本「尊西」Sardines in Brine(#14),每100克魚部分分別含910及850毫克鈣質,一名7歲的小童分別進食約109克和118克(以魚部分淨重計算,分別約0.6和1.3罐)已接近一日的推薦攝入量。

鈉有助維持體液平衡,但過量攝取會增加患高血壓、中風、心血管疾病和胃癌的風險。世衞建議成年人每天不應攝取超過2000毫克鈉(約5克鹽,略少於1平茶匙食鹽)。參考「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4歲以上幼童至成年人每天鈉的建議攝入量為1200至2200毫克不等,但成人隨年紀增長要減少攝入鈉。

 

46款樣本中,有12款達到食安中心訂定的「高鈉」食物參考水平(每100克超過600毫克鈉)。全部鯪魚罐頭(#1至#7)的鯪魚部分屬「高鈉」,另有4款醬汁浸沙甸魚(#13、#16、#23和#24)及1款油浸吞拿魚(#38)的魚部分亦屬「高鈉」。

 

1款以泉水(spring water)及1款以鹽水(brine)浸吞拿魚罐頭的魚部分則合乎《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規例》的「低鈉」或「低鹽」(每100克固體食物含不超過120毫克鈉)定義,樣本分別為「essential Waitrose」Tuna Steak in Spring Water(#45)和「Tesco」鹽水浸吞拿魚(#44),每100克魚的鈉含量分別為47毫克及119毫克。

 

是次研究只測試魚部分,並不包括罐頭內的鹽水和醬汁,以及配菜例如梅菜、豆豉、辣椒等其他成分。惟測試結果顯示,單看魚的鈉含量已頗高,連醬汁及配菜一同食用,攝入的鈉更多,建議消費者不宜添加太多汁撈飯,以免攝取過多的鈉。而部分泉水或水浸的產品亦有加鹽,鈉含量也不低,消費者需留意營養標籤,揀選鈉含量較低的產品。

 

sodium

 

根據《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規例》,如果沒有特別註明,包裝上的營養標籤為整件食物包括配料的營養含量,例如豆豉鯪魚罐頭的營養素含量應為豆豉、魚和油等的總和。以包裝上所標示鈉含量最高的樣本「鷹金錢」(#1)為例,每食用分量為55克(四分之一罐),如果只食用四分之一罐的魚部分,攝入的鈉約283毫克。整罐食用的話,攝入的鈉含量比只食用魚部分高逾2倍,約880毫克(即約2克鹽,略少於0.5平茶匙食鹽),已超過世衞建議成年人每天攝取鈉上限的4成和「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提出7歲小童每天鈉的建議攝入量的5成。

 

不同年齡人士的鈣和鈉的參考攝入量

年齡

鈣 (毫克/每天)

鈉 (毫克/每天)

推薦

攝入量 [1]

可耐受最高

攝入量 [1]

建議

攝入量 [2]

4

800

2000

1200

7

1000

2000

1500

11

1200

2000

1900

14

1000

2000

2200

18

800

2000

2000

50

1000

2000

1900

65

1000

2000

1800

80

1000

2000

1700

孕婦 (1-12周)

800

2000

2000

孕婦 (13-27周)

1000

2000

2000

孕婦 (28周)

1000

2000

2000

餵哺母乳的婦女

1000

2000

2000

[1] 根據2018年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所訂的推薦攝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RNI)及可耐受最高攝入量(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UL)。

[2] 根據2013年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建議攝入量代表「預防非傳染性慢性病的建議攝入量」(proposed intakes for preventing 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s,PI-N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