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除不斷敦促油公司加強營運透明度外,本會認為,要紓解民怨並讓市場得以健康發展,政府是時候全面審視零售燃油價格跟香港的社會及經濟結構的定位,在平衡油公司的利潤、庫房的燃油稅、地價等收入後,構建一個合理、公平、透明度高的消費環境。
其實早在2005年,當時的經濟發展及勞工局曾發表《車用燃油零售市場研究報告》,三大供應商蜆殼、埃克森美孚、雪佛龍的燃油總銷量超過整體市場銷售量的百分之九十五,市場高度集中。當時兩間新加入市場的公司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均欠缺規模,分別只有3個及2個營業中的油站。報告指明期望在「改善競爭及減低零售價格」兩方面,「將隨着他們(兩間新公司)發展現有油站用地及獲得新油站用地而逐漸得到改善。」
時至今日,中國石油及中國石化的油站已分別增至12及40個,但對於「改善競爭及減低零售價格」這兩大範疇似乎起不了作用。在2020年第一季,超過九成的日子裡,五間油公司的牌價一模一樣。另外,過去7年香港汽油牌價與入口價的差距擴大接近一倍。儘管現時汽油入口價格已回落至2016年首季相若水平,但每公升稅前汽油牌價卻較當年的價格水平上升逾$3。在燃油稅自1998年起維持在$6.06的前提下,這近倍的升幅是純粹反映成本?或是毛利有所增加?只有油公司才有真正的答案!
當本會向油公司查詢油價差距時,對方的答覆是除了考慮油的入口價格外,也要衡量市場狀況以及公司的各種經營成本,如地價、地租、差餉、運輸、通脹、工資的變動等,並特別提到近年加油站用地投標價不斷上升,加重了油站經營成本。
誠然,根據油站投標價的公開紀錄,自2003年起,油站投標價由當年平均每個約五千多萬元,上升至去年的五億元左右,但細看投得新油站的油公司以兩間新加入市場的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為主,若投標價是主要成本開支之一,各個油公司的經營成本應該不盡相同,油站牌價又緣何如此一致?
政府2005年的報告詳細羅列油公司的各項成本,闡明油公司的毛利結構,當時油公司的純利佔除稅後零售價格4.8%,每公升普通汽油的零售價是$12.06,與一些成本較高昂的城市,例如阿姆斯特丹、巴黎、倫敦等看齊。十五年後的今天,每公升零售價已升至超過$17(今年3月),本會認為在新成本、新投標價,和當年兩間新公司已發展至頗具規模的全新形勢下,政府是時候重新審視油公司的利潤結構,比較世界各地類似市場的規管手法和零售商的利潤率,以檢視本港油公司的毛利水平是否合理。
最後,當年政府的報告指出,由於市場高度集中、進入市場門檻高、產品大致相同、縱向結合度高,與及顧客分散而交易次數頻繁等結構因素,「有需要制定長遠的預防或保障措施」,以防止出現合謀行為的風險,並將把關的責任連繫到競爭法。但競委會指出,單是定價相近未必有足夠證據展開調查,只能密切留意市場狀況,待有證據才能執法。
從消費者保障角度而言,本會努力以數據分析增加市場價格走勢的透明度,但解鈴還須繫鈴人,政府如能重新檢視國際和香港的燃油市場政策,在平衡民生經濟負擔的大前提下令市場可持續發展,有望達致油公司和消費者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