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非洲豬瘟影響全球供應和價格 宜早檢視農畜業的可持續性

非洲豬瘟影響全球供應和價格	宜早檢視農畜業的可持續性

「民以食為天」,食物安全一直是全球高度關注的議題。過去數十年,儘管科技發展令農畜業不斷改進,但國際間對食物安全的標準及監管不一,增加了監控食物安全的難度;有不法商人甚至為爭取每分利潤,以惡劣的環境飼養禽畜和種植農作物,完全忽略了食物安全的重要性,罔顧消費者的利益。

編者的話

本港農畜業早於80年代式微,9成以上的食物須倚靠入口以應付日常所需,包括主要來自內地的新鮮豬肉、牛肉、蔬菜及雞蛋,來自巴西的冰鮮及冷藏豬肉和牛肉,來自美國、菲律賓及泰國的新鮮水果,以及由挪威進口的海魚,因此,每當食品出現問題,香港亦往往直接受到影響。最近街市行情鬧得最熱哄哄的,必定是引致新鮮豬肉價格高漲的非洲豬瘟疫情。

 

去年8月,內地遼寧省爆發首宗非洲豬瘟,疫情一發不可收拾,蔓延至全國各省,至今已撲殺逾百萬隻豬。即使疫情已受控,但各豬場要回復以往的供應量,或要長達1年的時間。雖然非洲豬瘟是豬隻間高度傳染的病毒,但病毒本身並不會傳人,不會直接構成食物安全問題,但受疫情影響而死亡或遭撲殺的豬隻逾100萬隻,不只令豬肉價格上升,更牽一髮動全身,影響全球食物供應。

 

香港的豬肉供應量大減,零售價亦大幅上調至近$200一斤,較以往高2至3倍。隨着疫情蔓延本地,政府勒令殺豬及屠房停業,令活豬供應一度暫停。即使屠房重開,活豬供應量亦大不如前,由過往每日4千多隻,驟減至2千隻或以下,不少街市肉檔和周邊行業例如屠宰業、運輸業等,都因貨源不足而受拖累。豬肉價格能否回復正常水平仍屬未知之數,消費者難免感到憂慮。

 

事實上,價格上漲是供應短缺下產生的連鎖反應,要深思的是問題發生的因由和如何從事故中學習,將事故再次發生的風險減至最低。其中一個可能導致事故的因由是農畜業濫用抗生素,令病毒呈抗藥性,增加超級病毒出現的機會。本會於2015年已要求大型連鎖快餐店集團,參與選用沒有濫用抗生素的食材的全球運動,利用他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令農畜業停止濫用抗生素。結果各集團的反應不一,有集團採取迴避或較冷漠的態度,有集團較正面並承諾重新檢視採購政策,亦有部分表明已推行或計劃推行相關採購政策。

 

無論是豬肉價格因為非洲豬瘟疫情而急升,還是濫用抗生素導致超級病毒出現等事故,消費者都無法直接介入改變局面,卻往往成為受害者之一,要改善情況,正如本會經常強調,消費者擁有在知情的情況下作出消費決定的權利,因此政府、業界有責任做好本份,並在問題出現的時候,及早通報,避免市場及消費者在資訊不足之下胡亂猜測,以減低社會的憂慮。

 

此外,政府應積極推廣健康飲食,讓消費者懂得選取適當及適量的食物,一旦某類食材供應減少,亦可選擇其他食材作為替代。業界亦應發揮選購食材的力量,只選購合乎安全標準及可持續的食材,農畜業自然會因應市場需要而落實負責任的耕作及飼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