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2021.10
  • 540期

汲取首轮消费券经验提升客服水平 精明消费持续带旺经济社会得益

汲取首轮消费券经验提升客服水平  精明消费持续带旺经济社会得益

政府继8月初发放的首轮电子消费券后,第二期消费券亦已于10月1日发放,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已熟习透过电子支付工具付款呢?

编者的话

回顾政府发放首轮电子消费券,市面顿时掀起一片消费热,不论饮食和零售市道均叫好,惟亦出现一些「甩漏」情况。例如在发放初期,有用户投诉支付平台在使用消费券时经常出现无法交易或扣多钱的情况,亦有投诉指商户向顾客收取额外手续费、自设最低消费等,亦有市民怀疑超市乘机抬价,长年有特价的日常货品变回原价发售,部分家庭装优惠消失,明显藉消费券热潮而「坐地起价」。截至10月初,消费者委员会共接获逾300宗与消费券相关的投诉,除约四成是与电子支付工具客户服务相关外,其他主要涉及「价格争议」和「销售手法」的问题。

 

本会固然不希望上述情况影响了电子消费券计划振兴经济和推动电子支付的两大目的。有见及此,本会于首轮发放之初,分别以消费者身份电话查询,网上研究等,仔细分析逾 250 间的优惠细节;今期《选择》月刊中,亦综合一些涉及首轮消费券的常见投诉,期望商户及各电子支付工具平台汲取经验,避免早前的问题再次发生。

 

本会亦于消费券派发前后,就日常生活用品和粮油杂货价格不断上涨的问题,根据今年4月《选择》月刊发布的「年度超市价格调查」内的货品或同类货品进行调查,检视6间大型连锁超市、食品店、个人护理用品店逾300百项的日常用品及食品的售价,结果发现不同类别货品价格波动在消费券派发后比派发前较大,但价格升跌的货品数目百分比相若,代表不论供应商和超市对不同货品的定价策略不一,有货品价格上调图增利润,许多日常货品亦有趁机减价促销。

 

然而,近日市民消费购物,确实有感百物腾贵、生活指数愈见推高。究竟商户是否乘机从中取利以补失地,在疫情的连锁反应下难以一慨而论。因为产品加价牵涉多项因素,其中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不论生产和航运业均失衡,连带商品成本亦不断上涨,出现加价的情况。

 

消费者若要「悭荷包」,最务实的方法唯有在日常消费及购物时,多检视实际需要和多格价,看清优惠是否真有「着数」。另外,根据本会过往的监察,同一类型货品不同牌子价格各异,部分牌子会减价促销,有部分则加价或无变。消费者若于选购时,发现自己惯常使用的牌子加价幅度较大时,可考虑尝试其他较廉宜的牌子或口味,既可减轻负担之余,亦可扩阔选择,切实地做一个精明消费者。

 

此外,善用各种格价工具,亦有助消费者精明消费。有见及此,本会在8月底推出全官方网站,新增「格价工具」栏目,将本会提供的3大免费格价工具及资讯,包括:「网上价格一览通」、「油价资讯通」,和「婴幼儿奶粉价格调查」收纳其中,协助消费者精明格价。其中「网上价格一览通」(https://online-price-watch.consumer.org.hk/opw/),每日更新及比较6大超市逾2,200款热门货品的价格。当中更设有单位价格、最大差价、跌价货品等功能,亦会因应每件货品过去3个月内的价格变动,提供最近30日、60日及90日的最低价格趋势,让市民大众能够紧贴货品价格走势,大家消费购物前记得登入格价。

 

随着第二轮消费券发放,本会将续密切留意商户的营商手法和日常货品的价格变化,适时为市民大众提供有用的消费资讯。本会亦再次提醒各行各业务必自律,秉持殷实的营商态度,并汲取首轮消费券做得不足之处,积极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必能延续消费券带旺经济的作用,达致买卖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