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2021.10
  • 540期

汲取首輪消費券經驗提升客服水平 精明消費持續帶旺經濟社會得益

汲取首輪消費券經驗提升客服水平  精明消費持續帶旺經濟社會得益

政府繼8月初發放的首輪電子消費券後,第二期消費券亦已於10月1日發放,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已熟習透過電子支付工具付款呢?

編者的話

回顧政府發放首輪電子消費券,市面頓時掀起一片消費熱,不論飲食和零售市道均叫好,惟亦出現一些「甩漏」情況。例如在發放初期,有用戶投訴支付平台在使用消費券時經常出現無法交易或扣多錢的情況,亦有投訴指商戶向顧客收取額外手續費、自設最低消費等,亦有市民懷疑超市乘機抬價,長年有特價的日常貨品變回原價發售,部分家庭裝優惠消失,明顯藉消費券熱潮而「坐地起價」。截至10月初,消費者委員會共接獲逾300宗與消費券相關的投訴,除約四成是與電子支付工具客戶服務相關外,其他主要涉及「價格爭議」和「銷售手法」的問題。

 

本會固然不希望上述情況影響了電子消費券計劃振興經濟和推動電子支付的兩大目的。有見及此,本會於首輪發放之初,分別以消費者身份電話查詢,網上研究等,仔細分析逾 250 間的優惠細節;今期《選擇》月刊中,亦綜合一些涉及首輪消費券的常見投訴,期望商戶及各電子支付工具平台汲取經驗,避免早前的問題再次發生。

 

本會亦於消費券派發前後,就日常生活用品和糧油雜貨價格不斷上漲的問題,根據今年4月《選擇》月刊發布的「年度超市價格調查」內的貨品或同類貨品進行調查,檢視6間大型連鎖超市、食品店、個人護理用品店逾300百項的日常用品及食品的售價,結果發現不同類別貨品價格波動在消費券派發後比派發前較大,但價格升跌的貨品數目百分比相若,代表不論供應商和超市對不同貨品的定價策略不一,有貨品價格上調圖增利潤,許多日常貨品亦有趁機減價促銷。

 

然而,近日市民消費購物,確實有感百物騰貴、生活指數愈見推高。究竟商戶是否乘機從中取利以補失地,在疫情的連鎖反應下難以一慨而論。因為產品加價牽涉多項因素,其中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不論生產和航運業均失衡,連帶商品成本亦不斷上漲,出現加價的情況。

 

消費者若要「慳荷包」,最務實的方法唯有在日常消費及購物時,多檢視實際需要和多格價,看清優惠是否真有「著數」。另外,根據本會過往的監察,同一類型貨品不同牌子價格各異,部分牌子會減價促銷,有部分則加價或無變。消費者若於選購時,發現自己慣常使用的牌子加價幅度較大時,可考慮嘗試其他較廉宜的牌子或口味,既可減輕負擔之餘,亦可擴闊選擇,切實地做一個精明消費者。

 

此外,善用各種格價工具,亦有助消費者精明消費。有見及此,本會在8月底推出全官方網站,新增「格價工具」欄目,將本會提供的3大免費格價工具及資訊,包括:「網上價格一覽通」、「油價資訊通」,和「嬰幼兒奶粉價格調查」收納其中,協助消費者精明格價。其中「網上價格一覽通」(https://online-price-watch.consumer.org.hk/opw/),每日更新及比較6大超市逾2,200款熱門貨品的價格。當中更設有單位價格、最大差價、跌價貨品等功能,亦會因應每件貨品過去3個月內的價格變動,提供最近30日、60日及90日的最低價格趨勢,讓市民大眾能夠緊貼貨品價格走勢,大家消費購物前記得登入格價。

 

隨著第二輪消費券發放,本會將續密切留意商戶的營商手法和日常貨品的價格變化,適時為市民大眾提供有用的消費資訊。本會亦再次提醒各行各業務必自律,秉持殷實的營商態度,並汲取首輪消費券做得不足之處,積極提升客戶服務水平,必能延續消費券帶旺經濟的作用,達致買賣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