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积分计划安排不周惹争议 促照顾弱势消费社群需要

  • 2024.02.15

在零售市场激烈竞争下,商户要各出其谋,刺激消费和吸引顾客不断光顾,近年不少商户推出联营或独立积分奖赏计划,图令消费者透过累积消费赚取积分来换领「着数」,例如礼品、折扣、优惠券、现金奖赏等。然而,商家在营运计划时,若安排失当或考虑不周令消费体验欠佳,不但会惹起不满甚或争议,还有可能导致客户流失,本末倒置。消费者委员会不时接获与积分奖赏计划相关的投诉,当中涉及换领礼品存货量欠透明,令商户的诚信备受质疑;储分或使用积分时欠缺弹性,未能公平对待如长者等弱势消费社群的需要;优惠内容前后不符,令消费大失所望,情况有欠理想。

消委会敦促商户应提高资讯和条款透明度,清楚列明积分奖赏计划的各项细节并避免更改;特别是就一些推广活动,若涉及的条款需作出修正,必须尽早通知消费者并要弹性处理争议,以免损害消费信心。即使业务数码化是大势所趋,市民普遍习惯安装不同的手机应用程式来处理日常事务,但商户必须以客为本,以公平销售手法同时照顾不同消费者,尤其是长者或对不谙应用新科技程式人士的需要,缔造关爱共融的良好消费体验。

个案一:兑换心仪礼品时商户称缺货但网上有售

投诉人参加了A 商户定期举办的会员积分优惠活动,每消费$500可赚取1个积分,集满指定积分便可换取礼品。根据优惠条款,有关积分将于购物后7天内存入会员帐户,而可赚取积分的交易日期至6月30日止。投诉人在6月19日消费后,14天后才获得积分,需时较商户的服务承诺为长。投诉人打算换领礼品时,发现心仪礼品已经换罄,而同级礼品亦全都缺货。由于可赚取积分期已届满,投诉人亦无法赚取更多积分以换领高一级别的礼品。其后,投诉人发现其心仪礼品在A商户的网店有售,因而怀疑该礼品并非缺货,并多番向商户表示不满,惟A商户坚持回复「礼品数量有限,换完即止」,投诉人遂向消委会投诉。

经消委会调停后,商户愿意酌情安排投诉人到门市领取其心仪礼品,事件最终得以解决。

个案二:商户拒收实体卡  储分需即场下载手机应用程式

投诉人是一名年近80岁的长者,在B商户购物结账时一向都会出示实体积分卡作储分或使用积分之用。在最近一次购物时,收银员却告知不再接纳实体卡,并要求投诉人在手机下载应用程式方可继续储分或使用积分。投诉人尝试自行下载应用程式,但因不熟悉智能电话操作,加上未有职员从旁协助,几经尝试仍未能成功下载。投诉人唯有致电到B商户的热线中心求助,却无人接听。投诉人不满B商户拒绝接受实体积分卡的安排,认为对不谙应用程式的长者十分不便,故向消委会寻求协助。         

经消委会调停后,事件不久已获解决。消委会获投诉人的同意,将其不快经历和相关建议向B商户反映。商户表示消费者如在使用相关应用程式时遇有疑难,可致电其客户服务热线查询,而所有参与积分优惠计划的门市亦有职员为消费者提供协助。

个案三:商场优惠条款前后不符  心仪商户拒收电子礼券

投诉人参加由C商场举办以会员积分换领商场礼券的活动,以其积分兑换C商场的电子礼券。换领前,投诉人知悉C商场提供实体及电子两款礼券,分别在于前者所涵盖的商店较后者多两间,而投诉人在换领电子礼券前,已在C商场的官方网页确认其心仪商户接受电子礼券。其后,当投诉人打算在心仪商店使用电子礼券时,该店表示已不接受C商场的电子礼券。投诉人立即翻查C商场的官方网页,发现该店已不在接受电子礼券的名单内。投诉人于是向C商场查询,职员解释该店现只接受实体礼券。投诉人要求把其电子礼券更换为实体礼券,却遭商场拒绝。投诉人不满条款突然变更,扰乱了其消费计划,因此向消委会作出投诉。

经消委会调停后,C商场愿意为投诉人安排更换实体礼券,事件虽得以解决,但就未有就变更接受电子礼券的商店名单作出解释。

消委会促请商户提升资讯透明度,厘清积分奖赏计划的条款和细则,并履行承诺;消费者则应衡量自身负担能力和实际需要,勿因积分奖赏计划优惠吸引而冲动消费。而打算或已参与商户积分奖赏计划的消费者,应留意以下事项:

  • 细阅和问清积分奖赏计划条款细节,包括赚取积分和储分的方法(以手机应用程式还是实体卡)、积分期限、是否需要预先登记、是否须符合某些消费条件方可赚取积分,例如只适用于购买特定种类的货品、于指定商场或门市消费和相关时段等;
  • 应保留相关消费凭据,如发现积分迟迟未入帐或纪录有误,应尽快向商户查询;
  • 换领奖赏前,须注意积分有效期、换领手续及期限等。由于礼品一般都是「换完即止」,宜尽早换领心仪礼品,亦应注意部分礼品或需要加钱换购。如对礼品有任何疑问,应在换领前向商户查询清楚,例如换领电器产品能否享有原厂保用、现金劵的使用条款及有效期、礼品如有破损或品质问题可否更换等。消费者亦应保留兑换纪录,以作凭据;
  • 早前有消费者收到骗徒假冒商户名义发出的积分到期提示短讯,并于短讯中提供的网页连结输入了个人及信用卡资料,造成金钱损失。消费者如收到含有超连结或二维码,而连结的网页要求客户提供个人资料、信用卡及银行等付款信息的可疑短讯,应先向商户核实,并可参考警务处的「防骗视伏器」搜寻结果,评估诈骗及网络安全风险,以免受骗。

 

订阅全文:https://ccchoice.org/568pointreward

 

消费者委员会保留所有关于《选择》月刊及网上《选择》的权利(包括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