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保湿面霜未必越贵效果越好 慎阅成分列表免皮肤敏感

  • 2016.11.15

 

 

不少消费者一年四季都会使用保湿面霜,希望加强皮肤湿润之余,又不至于黏黏腻腻。市面的保湿面霜种类繁多,价钱差异极大,由百多元至数千元不等。消费者委员会测试保湿面霜,发现大部分样本的保湿效果良好,但并非价钱越贵,或使用时的触感越良好,代表功效越佳。消委会提醒消费者,选购保湿面霜前谨记细阅产品成分列表,宜留意香料、酒精和防腐剂等成分,避免使用后出现致敏反应。

消委会联同国际消费者研究及试验组织(ICRT)安排约530位年龄介乎25至66岁的试用者参与为期4星期的试验。试用者在手腕内侧分别涂抹面霜和对照保湿面霜,再比对两者使用前后皮肤角质层的电容值,评估面霜的保湿效能。

测试包括17款于本地有售的保湿面霜,当中包括11款说明可供日、夜使用的面霜,3款日霜,其余3款没有具体说明可于何时使用。测试的剂型包括8款乳霜、7款啫喱、1款啫喱乳霜及1款乳液,主要供中性/正常至混合性肤质使用。

测试显示,大部分保湿面霜样本都有良好的保湿效能,在17款样本中,有14款样本的保湿效能获3.5分(5分为最高),保湿效果与对照保湿面霜相若,属良好水平;2款样本获2.5分,保湿效果稍逊于对照面霜,表现属于中等。余下1款样本只有1.5分,使用前后的皮肤水分没有明显差别。

面霜的价钱差异极大,测试发现价钱最高($2,700)和最低的样本($108),在保湿效能方面同获2.5分。两者平均每10毫升售价分别为$450和$22,相差近20倍;相反测试中售价仅为$130,价格属第二低的样本,其保湿效能获3.5分,显示价钱较便宜的产品亦可有良好的保湿效能。

要达致良好的皮肤保湿效果,消费者可留意产品成分列表中甘油(Glycerin)的排列位置,若在第二、第三位,代表甘油在配方成分中所占比例较高。甘油可以吸收水分,并会将它保留在皮肤角质层。

测试结果亦显示,试用者的评价跟样本的保湿效果未必一致。这可能由于使用者普遍心仪感觉较清爽的面霜,评价一般的样本在质感和触感上均较黏腻,或与气味有关。17款样本中获试用者最高评价的一款面霜(4.5分,5分为满分),试用者认为其气味讨好,用后感觉吸收度不错,能令皮肤保湿。但其量度所得的保湿效能则只获2.5分评分。保湿效能最逊色的样本,在试用者评价一项亦有4分,较部分量度所得保湿效果佳的样本为高。

消委会提醒消费者,选购面霜除了重视保湿效果外,产品的成分资料亦不容忽视。今次测试的全部样本都有详细的成分列表,消费者宜细阅当中是否有常见可能引致皮肤敏感和刺激反应的成分,包括容易导致皮肤敏感的香料、防腐剂、酒精,甚至可能干扰内分泌的化学物质。

消委会发现,在17款样本中,有8款的标示成分中有1至8种属可能致敏的香料成分,其中含7至8种的样本达到3款,只有2款的标示成分不包括香料和可致敏香料成分,容易皮肤敏感的人士,选购时需要留意。

另外,尽管酒精在护肤品中或有杀菌和改善用后黏腻的功效。不过皮肤长时间接触高浓度酒精可能刺激皮肤,甚至令皮肤乾燥。是次检测中超过一半样本,即9款标示含酒精,部分更在成分列表中较前位置,曾对含酒精护肤品产生不良反应的人士宜小心选购。

有2款样本的标签资料包括可释出甲醛成分,这些成分有机会令部分人士的皮肤受刺激,产生过敏反应;另外1款样本标示含有简称MIT(甲基异噻唑啉酮 methylisothiazolinone)的防腐剂,但有关供应商称新配方产品已经弃用MIT。此外,样本中有8款标示含怀疑干扰内分泌的化学成分,例如环甲基矽油(cyclomethicone)。部分海外消费者组织关注相关物质的安全性,但仍有待研究才能作出定论。

除致敏成分外,消费者亦可透过产品的成分列表,了解该面霜是否有润湿剂、柔软剂和密封保湿剂等成分;例如除甘油外,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和丁二醇(butylene glycol)均为常见的保湿剂,有助皮肤角质层从真皮层吸收水分。另外矿脂和矿物油均为密封保湿剂,可以在皮肤表面形成薄膜,减少水分流失,但缺点是令人有油腻的感觉。消费者可按个人肤质、皮肤状况、气候和护肤期望作出选择。

消费者选购及使用保湿面霜时可参考以下提示:

  • 留意产品成分列表,了解是否有致敏成分;
  • 不要尽信产品标榜,例如「经皮肤科医生测试或认可」等,因为这些声称不能保证产品不会刺激皮肤;
  • 使用初期皮肤出现轻微刺痛,可能是底层组织乾燥或有不明显损伤。如使用护肤品后数天内痛楚加剧、皮肤灼热,则可能皮肤过敏反应,建议停用;
  • 在产品有效期限和开封后使用期内将产品用完;
  • 避免过度清洁皮肤,否则容易出现乾燥问题。

消费者委员会保留所有关于《选择》月刊及网上《选择》(包括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