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保濕面霜未必越貴效果越好 慎閱成分列表免皮膚敏感

  • 2016.11.15

不少消費者一年四季都會使用保濕面霜,希望加強皮膚濕潤之餘,又不至於黏黏膩膩。市面的保濕面霜種類繁多,價錢差異極大,由百多元至數千元不等。消費者委員會測試保濕面霜,發現大部分樣本的保濕效果良好,但並非價錢越貴,或使用時的觸感越良好,代表功效越佳。消委會提醒消費者,選購保濕面霜前謹記細閱產品成分列表,宜留意香料、酒精和防腐劑等成分,避免使用後出現致敏反應。

消委會聯同國際消費者研究及試驗組織(ICRT)安排約530位年齡介乎25至66歲的試用者參與為期4星期的試驗。試用者在手腕內側分別塗抹面霜和對照保濕面霜,再比對兩者使用前後皮膚角質層的電容值,評估面霜的保濕效能。

測試包括17款於本地有售的保濕面霜,當中包括11款說明可供日、夜使用的面霜,3款日霜,其餘3款沒有具體說明可於何時使用。測試的劑型包括8款乳霜、7款啫喱、1款啫喱乳霜及1款乳液,主要供中性/正常至混合性膚質使用。

測試顯示,大部分保濕面霜樣本都有良好的保濕效能,在17款樣本中,有14款樣本的保濕效能獲3.5分(5分為最高),保濕效果與對照保濕面霜相若,屬良好水平;2款樣本獲2.5分,保濕效果稍遜於對照面霜,表現屬於中等。餘下1款樣本只有1.5分,使用前後的皮膚水分沒有明顯差別。

面霜的價錢差異極大,測試發現價錢最高($2,700)和最低的樣本($108),在保濕效能方面同獲2.5分。兩者平均每10毫升售價分別為$450和$22,相差近20倍;相反測試中售價僅為$130,價格屬第二低的樣本,其保濕效能獲3.5分,顯示價錢較便宜的產品亦可有良好的保濕效能。

要達致良好的皮膚保濕效果,消費者可留意產品成分列表中甘油(Glycerin)的排列位置,若在第二、第三位,代表甘油在配方成分中所佔比例較高。甘油可以吸收水分,並會將它保留在皮膚角質層。

測試結果亦顯示,試用者的評價跟樣本的保濕效果未必一致。這可能由於使用者普遍心儀感覺較清爽的面霜,評價一般的樣本在質感和觸感上均較黏膩,或與氣味有關。17款樣本中獲試用者最高評價的一款面霜(4.5分,5分為滿分),試用者認為其氣味討好,用後感覺吸收度不錯,能令皮膚保濕。但其量度所得的保濕效能則只獲2.5分評分。保濕效能最遜色的樣本,在試用者評價一項亦有4分,較部分量度所得保濕效果佳的樣本為高。

消委會提醒消費者,選購面霜除了重視保濕效果外,產品的成分資料亦不容忽視。今次測試的全部樣本都有詳細的成分列表,消費者宜細閱當中是否有常見可能引致皮膚敏感和刺激反應的成分,包括容易導致皮膚敏感的香料、防腐劑、酒精,甚至可能干擾內分泌的化學物質。

消委會發現,在17款樣本中,有8款的標示成分中有1至8種屬可能致敏的香料成分,其中含7至8種的樣本達到3款,只有2款的標示成分不包括香料和可致敏香料成分,容易皮膚敏感的人士,選購時需要留意。

另外,儘管酒精在護膚品中或有殺菌和改善用後黏膩的功效。不過皮膚長時間接觸高濃度酒精可能刺激皮膚,甚至令皮膚乾燥。是次檢測中超過一半樣本,即9款標示含酒精,部分更在成分列表中較前位置,曾對含酒精護膚品產生不良反應的人士宜小心選購。

有2款樣本的標簽資料包括可釋出甲醛成分,這些成分有機會令部分人士的皮膚受刺激,產生過敏反應;另外1款樣本標示含有簡稱MIT(甲基異噻唑啉酮 methylisothiazolinone)的防腐劑,但有關供應商稱新配方產品已經棄用MIT。此外,樣本中有8款標示含懷疑干擾內分泌的化學成分,例如環甲基矽油(cyclomethicone)。部分海外消費者組織關注相關物質的安全性,但仍有待研究才能作出定論。

除致敏成分外,消費者亦可透過產品的成分列表,瞭解該面霜是否有潤濕劑、柔軟劑和密封保濕劑等成分;例如除甘油外,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和丁二醇(butylene glycol)均為常見的保濕劑,有助皮膚角質層從真皮層吸收水分。另外礦脂和礦物油均為密封保濕劑,可以在皮膚表面形成薄膜,減少水分流失,但缺點是令人有油膩的感覺。消費者可按個人膚質、皮膚狀況、氣候和護膚期望作出選擇。

消費者選購及使用保濕面霜時可參考以下提示:

  • 留意產品成分列表,瞭解是否有致敏成分;
  • 不要盡信產品標榜,例如「經皮膚科醫生測試或認可」等,因為這些聲稱不能保證產品不會刺激皮膚;
  • 使用初期皮膚出現輕微刺痛,可能是底層組織乾燥或有不明顯損傷。如使用護膚品後數天內痛楚加劇、皮膚灼熱,則可能皮膚過敏反應,建議停用;
  • 在產品有效期限和開封後使用期內將產品用完;
  • 避免過度清潔皮膚,否則容易出現乾燥問題。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包括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