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公布青少年网络游戏研究结果

  • 2004.05.21

不少青年人玩网络游戏时,可能触犯了法例而不知,甚至要面对刑事检控。

很多青年人不知道玩网络游戏时偷窃武器或分数,又或承诺买卖虚拟武器收取款项后不遵守诺言,都可能会被起诉。

部分游戏用家认为玩网络游戏时欺诈和盗窃,只是无伤大雅的玩法,故此很多网络游戏的罪案都没有向警方举报。

此外,年青人对保护自己游戏帐户的意识薄弱,情况更加令人关注。

以上的发现来自三个有关网络游戏的调查报告,希望能提醒公众关注网络游戏的犯罪行为。

消费者委员会联同突破机构、香港青年协会和香港小童群益会,于今日(5月21日)的记者会上,发表调查报告结果 。

这关注行动亦得到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和资讯科技署的支持。

根据突破机构向367个网络游戏用家的调查,32.2%的受访者承认,不知道进行网络游戏违规行为是刑事罪行,可能会被判罚款或入狱。

当中(14.2%)不知道是刑事罪行,6.4%认为网络游戏的财产不是实物,5.4%认为不涉及金钱,所以不属于刑事罪行;亦有6.1%指「纯粹玩便会无事」。

同一报告亦指出,2成被访者曾被人偷去游戏帐户或虚拟物件,当中几达七成受害人的处理方式是不了了之,或向游戏管理员或游戏供应商反映,部分则会私下解决,只有极少数的受害人(7.9%)会向警方求助。

香港青年协会以电话访问了515名年龄介乎12至29岁的青少年,当中包括网络游戏用家和非游戏用家。

更令人担心的是青年人对事态并不关注:64.1%青年人表示完全没有兴趣(30.6%)或不大兴趣(33.5%)去知道有关玩网络游戏可能构成违法行为的情况。

此外,73.7%认为玩网络游戏时因违法被检控的机会不大(69.6%)、或非常小(4.1%)。几达到八成的受访者指,若分数或虚拟物件被偷时,多数不会(51.5%)或一定不会(26.7%)向警方举报。

两个调查发现,尽管网络游戏用家都重视自已拥有的虚拟物件,但对保护个人帐户方面的意识却非常薄弱。

根据突破机构的调查,超过四成的被访者曾向他人透露自己的游戏帐户和密码,甚至借给别人使用。近半数(51%)在别人借用过游戏帐户后,都没有即时检查虚拟财物有否失去。

香港小童群益会访问了四名10至20岁的青年游戏用家,深入了解他们的看法。

大部分游戏用家都能容忍网络游戏的欺诈和偷窃,一般的看法是  -  这些都是游戏的一部分,反映目前网上道德规范不足和用家不关心。

若这情况持续下去,网络游戏可能会变相鼓励年青人作出违法行为,实在令人关注。

即使大部分的游戏用家说不会都作出涉及网络游戏的违法行为,但他们都不认为这些是严重的事件,需要负上刑事责任。

要竭止网络游戏罪案,各方有责。游戏商应加强保游戏的安全设计,不容游戏用家采用欺诈手段,并对游戏作出监察,有需要时甚至要干预。

有些违法者可能会认为受骗的一方不会报警,即使报警亦会因缺乏足够证据而不会受理,这些都是错误的假设。

关注小组有以下建议:

(一) 让青少年正确地认识网上游戏罪行

  • 应加强宣传,让青少年明白某些行为会构成刑事罪行,切勿以身试法。
  • 家长和教师宜指导青少年如何保障网上财物,包括帐号和武器等,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说话,以免招致损失。
  • ​警方应加强宣传,让青少年知悉当网上物件被骗或被偷时,若涉及刑事罪行,警方是会认真处理的。

(二) 给家长的支援

  • 家长与子女的沟通十分重要,家长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他们虽然知道这是游戏,但情绪上是认真的。
  • ​部分家长或不了解网络世界,特别是网络游戏的运作,社会服务机构和学校家长协会可增设相关题材的讲座和服务,指导父母如何妥善处理子女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三) 增加游戏软件安全设计

  • 青少年深受网上游戏虚拟世界的文化和价值观影响,游戏设计商宜考虑在游戏中传递正面和积极的讯息,不应含有「偷窃」功能或过分暴力行为。青少年有时难于分辨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容易做出违法行为。
  • 游戏不应有漏洞令骗子有机可乘。
  • ​游戏中的每件物件应有独特记号,在出现失窃时可追查得到。

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网上游戏罪行」的认识,关注小组于明天(5月22日) 下午2:15 至4:45 在城市大学 2 号演讲厅举行讲座,演讲嘉宾包括心理学家、家长、青少年游戏用家、业内人士和警方,免费入场,欢迎各界踊跃参与。

今日(5月21日)记者招待会主持为消委会总干事陈黄穗女士、突破机构研究干事陈之虎先生、香港小童群益会策略及发展助理胡嘉琪女士、香港青年协会督导主任(研究及领袖发展)莫汉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