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公布青少年網絡遊戲研究結果

  • 2004.05.21

不少青年人玩網絡遊戲時,可能觸犯了法例而不知,甚至要面對刑事檢控。

很多青年人不知道玩網絡遊戲時偷竊武器或分數,又或承諾買賣虛擬武器收取款項後不遵守諾言,都可能會被起訴。

部分遊戲用家認為玩網絡遊戲時欺詐和盜竊,只是無傷大雅的玩法,故此很多網絡遊戲的罪案都沒有向警方舉報。

此外,年青人對保護自己遊戲帳戶的意識薄弱,情況更加令人關注。

以上的發現來自三個有關網絡遊戲的調查報告,希望能提醒公眾關注網絡遊戲的犯罪行為。

消費者委員會聯同突破機構、香港青年協會和香港小童群益會,於今日(5月21日)的記者會上,發表調查報告結果 。

這關注行動亦得到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和資訊科技署的支持。

根據突破機構向367個網絡遊戲用家的調查,32.2%的受訪者承認,不知道進行網絡遊戲違規行為是刑事罪行,可能會被判罰款或入獄。

當中(14.2%)不知道是刑事罪行,6.4%認為網絡遊戲的財產不是實物,5.4%認為不涉及金錢,所以不屬於刑事罪行;亦有6.1%指「純粹玩便會無事」。

同一報告亦指出,2成被訪者曾被人偷去遊戲帳戶或虛擬物件,當中幾達七成受害人的處理方式是不了了之,或向遊戲管理員或遊戲供應商反映,部分則會私下解決,只有極少數的受害人(7.9%)會向警方求助。

香港青年協會以電話訪問了515名年齡介乎12至29歲的青少年,當中包括網絡遊戲用家和非遊戲用家。

更令人擔心的是青年人對事態並不關注:64.1%青年人表示完全沒有興趣(30.6%)或不大興趣(33.5%)去知道有關玩網絡遊戲可能構成違法行為的情況。

此外,73.7%認為玩網絡遊戲時因違法被檢控的機會不大(69.6%)、或非常小(4.1%)。幾達到八成的受訪者指,若分數或虛擬物件被偷時,多數不會(51.5%)或一定不會(26.7%)向警方舉報。

兩個調查發現,盡管網絡遊戲用家都重視自已擁有的虛擬物件,但對保護個人帳戶方面的意識卻非常薄弱。

根據突破機構的調查,超過四成的被訪者曾向他人透露自己的遊戲帳戶和密碼,甚至借給別人使用。近半數(51%)在別人借用過遊戲帳戶後,都沒有即時檢查虛擬財物有否失去。

香港小童群益會訪問了四名10至20歲的青年遊戲用家,深入了解他們的看法。

大部分遊戲用家都能容忍網絡遊戲的欺詐和偷竊,一般的看法是  -  這些都是遊戲的一部分,反映目前網上道德規範不足和用家不關心。

若這情況持續下去,網絡遊戲可能會變相鼓勵年青人作出違法行為,實在令人關注。

即使大部分的遊戲用家說不會都作出涉及網絡遊戲的違法行為,但他們都不認為這些是嚴重的事件,需要負上刑事責任。

要竭止網絡遊戲罪案,各方有責。遊戲商應加強保遊戲的安全設計,不容遊戲用家採用欺詐手段,並對遊戲作出監察,有需要時甚至要干預。

有些違法者可能會認為受騙的一方不會報警,即使報警亦會因缺乏足夠證據而不會受理,這些都是錯誤的假設。

關注小組有以下建議:

(一) 讓青少年正確地認識網上遊戲罪行

  • 應加強宣傳,讓青少年明白某些行為會構成刑事罪行,切勿以身試法。
  • 家長和教師宜指導青少年如何保障網上財物,包括帳號和武器等,不要輕信陌生人的說話,以免招致損失。
  • ​警方應加強宣傳,讓青少年知悉當網上物件被騙或被偷時,若涉及刑事罪行,警方是會認真處理的。

(二) 給家長的支援

  • 家長與子女的溝通十分重要,家長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他們雖然知道這是遊戲,但情緒上是認真的。
  • ​部分家長或不瞭解網絡世界,特別是網絡遊戲的運作,社會服務機構和學校家長協會可增設相關題材的講座和服務,指導父母如何妥善處理子女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三) 增加遊戲軟件安全設計

  • 青少年深受網上遊戲虛擬世界的文化和價值觀影響,遊戲設計商宜考慮在遊戲中傳遞正面和積極的訊息,不應含有「偷竊」功能或過分暴力行為。青少年有時難於分辨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容易做出違法行為。
  • 遊戲不應有漏洞令騙子有機可乘。
  • ​遊戲中的每件物件應有獨特記號,在出現失竊時可追查得到。

為進一步提高公眾對「網上遊戲罪行」的認識,關注小組於明天(5月22日) 下午2:15 至4:45 在城市大學 2 號演講廳舉行講座,演講嘉賓包括心理學家、家長、青少年遊戲用家、業內人士和警方,免費入場,歡迎各界踴躍參與。

今日(5月21日)記者招待會主持為消委會總幹事陳黃穗女士、突破機構研究幹事陳之虎先生、香港小童群益會策略及發展助理胡嘉琪女士、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研究及領袖發展)莫漢輝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