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杖入门知识
手柄类型
中国香港攀山及攀登总会会长吴铵洋表示,行山杖有不同类型,适用于不同场合。行山人士普遍使用直身手柄行山杖,使用者可握着手柄的泡棉位置,上山时把行山杖放在前方较上的位置,透过手握着柄身,将杆头压在地上借力以助行走。
市面上的行山杖,有的以单一支形式出售,也有品牌以一对的形式售卖。吴会长指出,大趋势是用双杖,在行山时如果需要负重,例如携带露营用具,他建议用双杖分担重量;又例如在越野跑比赛中,使用双杖借力可减少双腿的负荷,增加持久力,助参赛者走较长的路程。若对路线已很熟悉,知道全程不会太艰辛,携带单支行山杖,也能以备不时之需,例如当行山团队中有人受伤,携带的行山杖亦可应急使用。
吴会长表示,T柄行山杖在设计中加入了复康的元素,使用者从上方握着行山杖,使用时变化较少,亦较难以双杖形式使用,一般适宜用在较轻松的路,并不大适合用于难度较高、较多变化的路线,然而其好处是杆身大多能缩短,方便携带,适宜一般郊游。在行走一些基本悠闲路线,又或是家乐径这些不需要复杂技巧的轻松路线时,使用单支T形手柄的行山杖也可应付。较进阶的行山路线应使用较专业的直柄行山杖,且应同时使用一对。香港专业教育学院(柴湾)酒店及旅游系讲师香港注册物理治疗师何浩仪先生指出,T柄设计在支撑向下压的力量可能较为适合,然而,其连接部位及形状引致用力没直柄那样集中,从而对杆身的整体承重能力有一定影响,而握杖时多依赖手掌与拇指对顶,对拇指腕桡侧压力较大,长时间较易导致疲劳。
消费者亦可注意,市面上有部分T柄行山杖,在T柄下方的直身位置有泡棉等物料复盖着,身高适合的使用者可以把这部分当作直柄使用。
手柄物料
何先生指出,手柄有几种常用的物料,例如EVA泡棉、水松、橡胶等。EVA泡棉可吸收轻微的手汗,因有阻隔性能,于冬季使用时,握在手上也不会觉得冰冷,不过使用者要注意,积存手汗可能会令手柄发出异味;橡胶手柄吸震性能良好但不透气,手汗会积在表面,而橡胶放置一段时间亦会老化;至于水松则可吸汗,而且会随着使用时间增加而慢慢配合使用者的手形。
腕带作用
何先生指出,使用直柄行山杖时,适当地穿上腕带有助使用者省力。手应由下而上穿过腕带再握手柄,适当地调节松紧程度后,使用者便可以在大部分时间从腕带借力,不需全程以手指施力握着手柄。惟使用者须留意,穿上腕带行山时要注意避免杆头插进石头缝隙之间,因为卡着后有机会会拉伤手腕及/或伤及拇指。

适合负重的行山杖
吴会长指出,进行越野跑时行山杖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加快跑步的速度和频率,因此通常追求较轻巧,杆身可能会用钛合金或碳纤维,此类材料未必最适合负重;相反采用较坚硬的铝合金作为材料的行山杖,则负重能力较佳。如行山时扭伤脚,想依赖行山杖作支撑,行山杖便要能承受到使用者的体重和背囊的重量,然而讲求轻巧的行山杖未必能承受该等重量。吴会长表示,曾经有其山艺班的学员,因使用越野跑用的行山杖来行山负重,中途不幸扭伤脚,连带行山杖也拗曲了。因此,在选择行山杖前,应先了解自己的目标和需要。
适合的长度
行山杖的长度要配合使用者的身高。香港成年女性的平均身高约在153厘米至161厘米,而男性则约在165厘米至173厘米。吴会长指出,适合一般香港人身形的直柄行山杖,长度约在110厘米至120厘米。一般行山使用的行山杖多数可调校长度,配合不同情境的需要。选购时,应在平地站立,以手握着行山杖的手柄,杆身垂直,杆头向下贴着地面,然后调校杆身的长度,直至上臂和前臂之间的手肘位形成90度角,便是适合的使用长度。使用者还要预算可调校的长度范围,上斜坡时需要把杆身调校短约5厘米至10厘米,下斜坡时则需要调校长约5厘米至10厘米。供越野跑使用的行山杖通常都不提供调校长度的功能,跑手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身形的长度。
锁紧系统
不少行山杖都可以伸缩或折叠,容许调校长度和方便收藏于背囊中。打开行山杖后,需将每节之间的锁扣锁紧才可使用。吴会长建议购买锁扣功能良好的行山杖,以免在行走时,行山杖出现收缩和不稳定的情况。当折叠或伸缩的节数愈多,因锁扣质素而出现问题的风险也较高。如果伸缩和折叠相比,一般来说,折叠行山杖会有一个按钮,供使用者按下便能锁稳杆身,相对较方便使用。
他又指出,有些行山杖用作支撑锁扣的胶料质素欠佳,在行山杖受力不大时,不会察觉到问题,但当要承受较大力量时,便有可能因不够力支撑锁位,继而令杆身缩短,即所谓「逼力」不够,有机会令使用者失去平衡跌倒。例如使用者行山时给石头绊倒,尝试用行山杖借力保持平衡时,便将身体大部分重量压在行山杖上,如果重量高于行山杖的锁扣能负荷的重量,便有可能令锁扣永久再不能锁稳,又或再不能松开。
何先生认为,翻扣锁的好处是上锁和解锁所需的时间较少,而旋转锁要注意使用者未必每次都能扭紧,如果不能扭紧锁扣,途中遇上突发情况要用行山杖借力的话,一压下去杆身便有可能缩短,令使用者失平衡。
杆头的胶套和挡沙碟的作用
部分行山杖会附有胶套盖着杆头,亦有产品附有一块称为挡沙碟或挡泥碟的配件设置在杆头对上数厘米的位置。
何先生认为,行山杖附有胶套,可能是与本港的郊游地点的路面状况有关。他指出,在外地,郊游行经的多是山野地方,行山人士直接用行山杖的金属杆头做触地点便适合;而在本港,不少郊游地方也有一些由混凝土复盖的路段,配合胶套使用时摩擦力会更高,所以更适合使用有胶套盖着的杆头行走。吴会长指出,胶套除了能保护杆头,还能避免杆头损坏山径表面,防止挖烂草地。有些越野跑比赛是不容许使用行山杖的,以免短时间内太多人用行山杖插进山径表面,使之破烂而有损生态环境。

此外,在杆头盖上胶套亦可避免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时,杆头弄伤其他乘客,又或是放在背囊时,可减低将背囊弄破的机会。
有些胶套外底微弯,在行走时较易着地,使用者便会感觉较舒适。部分供越野跑或平地长程路线使用的行山杖也有类似的胶套设计。如果地面不太湿滑,一般都可把胶套盖着杆头使用,但因应行程中的路面状况,有需要时亦可脱去胶套使用。例如中途遇泥浆地或碎石路,便应脱去胶套,再加上挡沙碟或挡泥碟使用。行走碎石较多的路时,杆头应配上挡沙碟或挡泥碟,有利于在碎石路上行走。
在外地行山要注意的特别情况
吴会长指出,在雪地行走也需使用行山杖。如果在雪和泥混在一起的地面情况,则必须使用行山杖,而且对行山杖的要求较高,可配合挡雪碟使用,不需要盖上胶套,因为硬身的杆头亦适合在冰面使用,在结了冰的地方有助平衡。不过,如遇到需要破冰的情况,行山杖便不适合,而可能需要使用冰斧。
行山人士须随机应变作出适当判断
想行山旅程更圆满,除了要视乎行山人士本身的能力,更要视乎是否有带备行山杖等辅助工具。行山人士应该选择在能力范围内可应付的路线,并且不宜单独行山,最好与一些对路线有经验的朋友结伴同行,因为行山时必须随机应变,在适当的时候作抉择。如果在一条较为长的路线(例如10公里),当中可能包括平路、上山和下山路段等,再加上天气变化,种种因素都会影响是否需要使用行山杖。如果天气晴朗,地面干爽,一般在平地和上山路段时可以不使用行山杖,而只在下山时使用。如果天阴有雨,则在上山及下山时使用行山杖,以帮助身体平衡,较易站稳。
护理有法
行山杖亦需要清洁和护理,最好先参考产品说明书建议的方法。
吴会长提醒消费者,在每次行山后,需要为行山杖清洁,清除沾上的沙石或污泥等物质。如果遇上下雨或行走有积水的位置,便需要把行山杖抹干。吴会长指出,以往曾有其山艺班的学员因杆的物料氧化严重,使杆身无法伸缩。在清除积水方面,折叠的行山杖在折起后,较易将藏在内里的水排出,而伸缩的行山杖则需要使用者较细心将每节拆开,再清除内里的积水和污垢,之后重新组装好。
何先生亦提醒消费者,最好将行山杖存放在干爽阴凉处,因为行山杖如长期存放在潮湿和温度高的地方,胶料部件会加速老化,有机会令行山杖不能再正常使用。每次取出来使用前,亦应先检查行山杖是否能正常打开,锁扣能否锁紧等,以保使用安全。
行山新手注意!
港岛径适合新手
位于紫罗兰山和毕拉山的港岛径路段是适合新手的路线,吴会长指出,港岛径较容易补给或中途离开,沿途指示牌多,亦通常有不少其他游人,有需要时可互相帮助。相对而言,部分西贡的路线对于新手就较不适合,如果行山中途有需要离开,大多都要走相同路线折返,没有其他路线可供选择。
行山人士必须量力而为
如果打算行一般远足路线,采用任何种类的行山杖都足够应付。然而,如果行走难度较高的路线,例如在中途会遇上一些需要以手攀爬的位置,则任何行山杖都无法使用。在这时候,便需收起行山杖,改为以手帮助攀登。这涉及行山人士的个人能力,并非人人都可应付,行山人士必须量力而为。吴会长举例,在西贡著名的景点蚺蛇尖,上山路段难度不算太高,不使用行山杖亦尚可应付,但下山路段则多碎石,使用行山杖便会较稳妥。又例如位于大屿山的狗牙岭,需要攀爬的位置较多,在上下坡的路段便需以双手攀爬,待去到较平坦的路段才能使用行山杖。因此,行山杖如能折叠或伸缩,便可放在背囊,有需要时才取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