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有限度输入外劳补充劳动力
保服务质素维护消费者权益

有限度输入外劳补充劳动力
保服务质素维护消费者权益

本港由年初开始逐步复常,随着各式经济活动一一复苏,本地需求增加,世界各地旅客亦再次踏足这个动感之都,今年第一季的实质本地生产总值按年录得2.7%的增幅,扭转了之前连续4个季度的跌势,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各行各业所面临的人手短缺问题陆续浮现。

编者的话

航空业于疫情期间完全冰封,人手急剧流失,机管局最新估计现时尚欠缺2万多人,令本港机场航班升降量及客运量只能回复至疫情前约一半,业界忧虑本港将丧失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地位。陆路运输业的情况亦同样严峻,专线小巴面对司机老龄化、脱班等问题;货运司机不足,有机会影响市民日常生活物资的供应。饮食业的人手状况,消费者最能直接感受得到,不少食肆被投诉服务水准下降,即使改用二维码点餐系统以节省人手,有食客仍感觉被待慢,衍生各种消费纠纷。

要解决严重的「人手荒」情况,把握疫后的发展机遇加速重振经济,在短期内适量有规划地输入外劳,实属无可厚非。政府上月宣布将参考院舍输入护理员的做法,为运输和建筑行业设立特别计划。航空、公共小巴、客车行业可输入外劳,上限共 8,000 人;建造业特别计划则有12,000个名额。两个界别输入外劳计划不设时限,但强调属非永久性质。另外,现行「补充劳工计划」有26个非技术或低技术职位,包括售货员、侍应、收银员、送货员、发型师、文员、接线生等,是不容许雇主申请输入外劳的,此限制将暂停执行两年,惟雇主仍要就申请向劳顾会证明出现人手短缺,及须先进行4个星期本地招聘。

一提出输入外劳,自然引起劳工界反对,认为会影响本地工人饭碗。劳工界亦提出,本港失业率仍维持于大约3%,即仍有10多万人「无工开」,有足够能力填补空缺,只要改善薪酬福利及缩短工时,便能解决某些行业「有工冇人开」的问题。

本会明白劳工界的忧虑和同意本地工人的权益尤其重要。然而,有些基层职位长期出现人手不足,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新血入行,担任这些职位。以护理员为例,人手严重短缺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安老院舍服务质素难免受到影响。另外,有些食肆因为长时间缺人,唯有缩短营业时间,减少食品款式,最终受苦的是广大的消费者。若靠大幅加薪及缩短工时来吸引人才,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相关服务及货品的价格必然上涨,最终受损的仍然是消费者。因此,政府若能容许某些行业有限度地输入外劳和得以有效执行,能够带来正面的作用,让消费者可享有合理的服务,亦减少社会的争拗。

然而,输入外劳的同时,必须有相关配套,特别是职前培训,除职位所需的技能外,最重要是让外劳认识本港相关法例、香港的文化及本地消费者的要求。以输入外劳司机为例,不少人担心内地司机来港驾驶右軚车会不熟习本港道路规则,加上香港人多车多,容易引起意外。所以,司机在入职前有充足的实地驾驶培训,再依足当局的要求考获本地考驶执照,其进展亦会适时汇报,及让市民大众实试和提供意见,才能令消费者对外劳司机投下信心的一票。

惟外劳职前培训,不能忽略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内容,因为今次容许输入外劳的职位,不少都需要直接面对本地客人。除航空及陆路运输业,售货员、侍应、收银员、送货员、发型师、接线生等,都是服务性行业,日常工作就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如果因为语言障碍或文化差异,而令消费者认为服务与期望有落差,甚至发生误会,随时演变成消费纠纷投诉,或会令大众对输入外劳产生负面印象,所以做足期望管理和前期培训,并有消费者的参与至为重要。

另外,虽然有别于过往的安排,今次容许外劳居于内地,每日往返两地工作。然而,相信仍有相当数量的外劳需要本地住宿设施,当局必须谨慎规划,以免加重本地住屋供应及其他社区设施压力,影响到对外劳的观感和计划的成效。

一刀切反对输入外劳,对解决当前社会大难题并没有帮助。只要有针对性地对准个别行业人手长期短缺的情况,适量引入外劳及仔细规划相应的措施,将有助维持本港经济活动的正常运作,市民大众都会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