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手机电召车程式是威胁还是契机?

  • 专栏文章
  • 2015.08.28

消费娴谈-黄凤娴

在全球多个城市发展迅速的手机电召车服务,近年在不同国家都面对的士业界的控诉,在是否合法的问题上亦引起争议。究竟这种新兴服务为何会威胁到传统的士?我们试从业内龙头公司Uber近期在香港引起争议的例子探讨一下。

对于近期手机电召车服务引起的争议,坊间不少声音支持Uber,在警方高调拘捕数名司机后,该公司马上发起网上签名运动,短短数天已有超过5万人签名支持该公司。有不少网民更大吐苦水,指的士服务未能满足乘客需要,拒载问题尤其严重,在繁忙时间找一辆愿意过海的的士,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根据交通谘询委员会交通投诉组的数字,去年共接获20,272宗公共交通工具的投诉,当中有10,060宗,即近一半投诉都是来自的士,而当中的四分一人涉及的士拒载。其他问题包括司机态度恶劣、滥收车资、兜路、车厢不洁等等。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令这类手机电召车服务突然被乘客视为甘露的基本原因是源自积存多年的士服务的质素问题。事实证明,有消费者愿意付出较高的车资以换来舒适、妥贴的接送服务。面对挑战,传统的士服务亦是时候反省其服务能否与时并进。

一般来说,消费者对于的士服务其实要求很简单,安全、合理价钱、便利是首要条件,其次,服务态度亦是重要考虑因素。面对手机电召车服务的挑战,的士业界表明会提高服务质素,甚至建议开发中央电召手机程式应战,程式中将增设评分及奖罚机制。

科技发展,为很多传统行业带来冲击,十多年前我们不断否定网购,认为它不可以满足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需要,但时至今天,已发展为不少消费者惯常的购物模式。网购虽然为传统零售业带来冲击,但换个角度看,这些冲击亦可成为鼓励业界进步的一大推动力。

从消费权益的角度来看,竞争推动行业创优增值,丰富消费者的选择。与此同时,亦为各政府带来不少政策制定、立法或修例的重大挑战。以手机电召车服务为例,其合法性、牌照问题加上交通和环保方面的好与坏,要有待政府详细研究。是否选用手机召车配对服务是消费者的自由,但在现存法律框架下,乘客一旦遇上意外,其保险问题,包括第三者责任保险等,是难以保障消费者的损失。就算有「包底保单」,乘客亦不知细节,存在着一定风险。

我们到达一个陌生城市,由机场到市区,不少游客会选乘的士,对那个地方的第一印象好与坏,很可能来自的士司机的服务态度。如果业界可以借今次面对手机电召车服务的挑战作为契机,锐意改革,对本地乘客或游客无疑是一大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