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手機電召車程式是威脅還是契機?

  • 專欄文章
  • 2015.08.28

消費嫺談-黃鳳嫺

在全球多個城市發展迅速的手機電召車服務,近年在不同國家都面對的士業界的控訴,在是否合法的問題上亦引起爭議。究竟這種新興服務為何會威脅到傳統的士?我們試從業內龍頭公司Uber近期在香港引起爭議的例子探討一下。

對於近期手機電召車服務引起的爭議,坊間不少聲音支持Uber,在警方高調拘捕數名司機後,該公司馬上發起網上簽名運動,短短數天已有超過5萬人簽名支持該公司。有不少網民更大吐苦水,指的士服務未能滿足乘客需要,拒載問題尤其嚴重,在繁忙時間找一輛願意過海的的士,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根據交通諮詢委員會交通投訴組的數字,去年共接獲20,272宗公共交通工具的投訴,當中有10,060宗,即近一半投訴都是來自的士,而當中的四分一人涉及的士拒載。其他問題包括司機態度惡劣、濫收車資、兜路、車廂不潔等等。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令這類手機電召車服務突然被乘客視為甘露的基本原因是源自積存多年的士服務的質素問題。事實證明,有消費者願意付出較高的車資以換來舒適、妥貼的接送服務。面對挑戰,傳統的士服務亦是時候反省其服務能否與時並進。

一般來說,消費者對於的士服務其實要求很簡單,安全、合理價錢、便利是首要條件,其次,服務態度亦是重要考慮因素。面對手機電召車服務的挑戰,的士業界表明會提高服務質素,甚至建議開發中央電召手機程式應戰,程式中將增設評分及獎罰機制。

科技發展,為很多傳統行業帶來衝擊,十多年前我們不斷否定網購,認為它不可以滿足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需要,但時至今天,已發展為不少消費者慣常的購物模式。網購雖然為傳統零售業帶來衝擊,但換個角度看,這些衝擊亦可成為鼓勵業界進步的一大推動力。

從消費權益的角度來看,競爭推動行業創優增值,豐富消費者的選擇。與此同時,亦為各政府帶來不少政策制定、立法或修例的重大挑戰。以手機電召車服務為例,其合法性、牌照問題加上交通和環保方面的好與壞,要有待政府詳細研究。是否選用手機召車配對服務是消費者的自由,但在現存法律框架下,乘客一旦遇上意外,其保險問題,包括第三者責任保險等,是難以保障消費者的損失。就算有「包底保單」,乘客亦不知細節,存在着一定風險。

我們到達一個陌生城市,由機場到市區,不少遊客會選乘的士,對那個地方的第一印象好與壞,很可能來自的士司機的服務態度。如果業界可以借今次面對手機電召車服務的挑戰作為契機,銳意改革,對本地乘客或遊客無疑是一大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