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70款香脆零食檢出可能致癌物質丙烯酰胺 9款薯片薯條含量超出歐盟基準水平 逾8成屬高脂或高鈉 最高樣本吃1包便超脂肪每天攝取上限

  • 2020.08.17

薯片、薯條與蝦條一向是熱門零食,無論大人與小童都難以自制,容易1包接1包,吃個不停。特別是疫情肆虐下不少人足不出戶,「拆薯片」便容易成為紓壓的恩物。消費者委員會測試市面上77款預先及非預先包裝薯片、蝦條等不同材料製造的香脆零食樣本,除1款蔬菜脆片及6款蝦片外,所有樣本均含有可致癌物質丙烯酰胺(acrylamide),當中以預先包裝薯片、薯條丙烯酰胺平均含量最高,逾3成樣本的丙烯酰胺含量超出歐盟法規的基準水平。同時,近乎全部預先包裝薯片、薯條樣本屬於高脂肪食品,其中3款樣本的總脂肪含量,比起食物安全中心(食安中心)所訂高脂肪水平(每100克食物含20克總脂肪)高出一倍有多。

至於預先包裝蝦片及蝦條、粟米脆片及栗米條、藜麥片樣本在是次測試中丙烯酰胺及總脂肪含量相對較低,但此3類的平均鈉含量較高,過量攝取鈉有機會增加患高血壓風險。參考衞生防護中心的《學生小食營養指引》,皆為「少選為佳」的小食。

測試亦包括10款在快餐連鎖店熱門的非預先包裝即食薯條、薯格、薯餅樣本,3款樣本的丙烯酰胺含量超出相關歐盟法規基準水平,同時有2款樣本屬高鈉,另有2款屬高脂肪。常光顧的消費者要留意暗藏的健康風險。

丙烯酰胺是一種有廣泛工業用途的物質,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歸類為「可能令人類致癌」(第2A組)。一些食品檢出丙烯酰胺,是因為天然存在於食材、處於游離狀態的還原糖(例如葡萄糖和果糖)與一種名為天冬酰胺(asparagine)的氨基酸在高溫下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例如,游離天冬酰胺含量較高的馬鈴薯,在製造薯片、薯條類產品時,經油炸、烤焗等高溫(高於120 °C)及少水份的程序,就會產生丙烯酰胺。

是次測試涵蓋市面上67款預先包裝香脆零食樣本,包括29款薯片、薯條、13款蝦片及蝦條、12款粟米脆片及粟米條、7款蔬菜脆片、3款藜麥片、3款番薯及甘薯類脆片。測試以歐盟法規2017/2158「減少食物中丙烯酰胺含量的緩解措施和基準水平」為基礎,判斷各樣本的丙烯酰胺含量高低,預先包裝薯類食品的基準水平為750微克/公斤,由於是次測試的其他預先包裝香脆零食樣本類別,沒有明確相對應的基準水平,因此本會參考薯片的基準水平作對比。

薯片薯條類樣本全部檢出丙烯酰胺  3成超出歐盟基準

29款預先包裝薯片及薯條樣本,全部檢出丙烯酰胺,含量由每公斤12微克至2,614微克,相差超過216倍,平均含量為每公斤644微克。其中9款(31%)的丙烯酰胺含量高於基準水平,含量最高的樣本比基準水平超出近2.5倍。

消委會同時測試了10款購自餐廳、快餐店及小食店的非預先包裝即食薯條、薯格及薯餅。同樣參考歐盟法規 2017/2158,但即食類薯條的基準水平設定為較低的500微克/公斤。各樣本的丙烯酰胺含量介乎每公斤38微克至964微克,相差約24倍,平均含量為每公斤392微克。其中3款(30%)樣本超出基準水平。整體而言,預先包裝的薯片、薯條的丙烯酰胺平均含量,比非預先包裝的為高;消委會提醒,無論預先包裝或非預先包裝的香脆零食,其丙烯酰胺含量差距極大,消費者如想進食應盡量選擇丙烯酰胺含量較低的產品,以減低健康風險。

儘管7款蝦片及蝦條樣本檢出的丙烯酰胺含量介乎每公斤19微克至566微克,沒有超出每公斤750微克參考基準水平,而在是次測試預先包裝零食類別中,平均含量亦最低,但其含量也不容忽視。

消委會期望政府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衞生組織共同成立的食品法典委員會,以及國際間未有就食物中的丙烯酰胺制訂最高含量標準時,研究參照歐盟做法,為本地食物製造業界就不同種類食品設定緩解措施成效指標基準水平,並建議本地食物製造商致力減低產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及評估降低其產品中丙烯酰胺含量措施的成效。

大部分預先包裝薯片薯條類樣本屬高脂

1包非預先包裝薯條超出每日攝取上限逾7成

參考食安中心標準,每100克食物總脂肪含量高於20克,便屬增加患心血管病機會的高脂食物,是次檢出82%(55款)預先包裝香脆零食樣本屬於高脂。當中以預先包裝薯片及薯條類最嚴重,除1款外,全部均屬高脂,當中3款更逾每100克食物40克水平,即比高脂標準超出1倍。總脂肪含量最高是1款聲稱來源地為本港的紫薯條樣本,總脂肪量達100克食物43.0克,按產品建議食用分量17克計算,進食一份便攝取7.3克脂肪。另1款聲稱來源地為韓國的薯片,總脂肪含量每100克31.9克,若按其建議食用分量進食一整包(115克),便會攝取36.7克脂肪,達到每天總脂肪攝入上限(60克)的61%。

「即炸即吃」的非預先包裝樣本總脂肪含量介乎每100克10.0克至22.7克,平均含量為每100克15.2克,其中2款屬於高脂肪食物,該2款檢出的丙烯酰胺含量同樣超出歐盟法規的基準水平。是次測試每100克食物平均總脂肪含量第二高的即炸「大薯條」樣本,若吃下一整包(464克),便會攝取103克總脂肪,超出每天總脂肪攝入上限逾7成。比較整體檢測結果,預先包裝類薯條、薯條類食品樣本總脂肪平均含量(30.5克),比非預先包裝的薯條、薯格及薯餅類樣本高出1倍。

至於38款番薯及甘薯類脆片、蔬菜脆片、粟米脆片及粟米條、藜麥片類、蝦片及蝦條類樣本,27款(71%)樣本屬高脂食物。以總平均含量計算,最低為藜麥片類(平均每100克18.7克)。

蝦片蝦條類幾乎全部屬高鈉  吃1包鈉攝取量隨時達每日上限7成

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成人每天應攝入少於2000毫克的鈉,過量攝入可增加高血壓風險。參考食安中心的「高鈉」食物參考水平,每100克食物的鈉含量高於600毫克,便屬於高鈉。以每100克平均計算,預先包裝蝦片及蝦條(924毫克)、藜麥片(746毫克)、粟米脆片及粟米條(614毫克),此3類零食均屬高鈉。4款(31%)蝦片及蝦條類的鈉含量,每100克逾1,000毫克,其中1款聲稱來源地為馬來西亞的蝦條,鈉含量為每100克1,320毫克,進食一整包(105克),便會攝入1,386毫克鈉,達每天攝取上限約7成。29款預先包裝薯片、薯條平均鈉含量為每100克502毫克,8款屬高鈉,而最高1款達917毫克。

非預先包裝薯條、薯格及薯餅方面,10款樣本鈉含量介乎每100克52毫克至706毫克,相差逾12倍,平均含量為每100克373毫克。其中2款薯塊、薯格屬高鈉食品。

留意進食分量免攝入過量脂肪及高鈉

是次檢測的預先包裝香脆零食樣本,一些註明了建議食用分量,介乎分量甚少的15克至一整包約115克。然而,消費者大多不會留意有關提示,甚至吃過不停、獨自吃下一整包。例如1款粟米脆片及粟米條樣本,雖註明建議食用分量為28克,若消費者忽視此建議,吃掉整包(226.8克),便會攝入約78克總脂肪及逾2,000毫克鈉,兩者均超出成年人相關每日攝入上限。小童的攝入上限自然比成年人較低,故本會提醒家長須協助小童控制高脂零食的食用量,以免致肥。本會亦促請生產商按其配方,審慎註明建議食用分量。

消費者進食此類香脆零食宜適可而止,並留意以下事項:  

  • 小心控制食用次數和分量,以免攝入過量丙烯酰胺、脂肪及鈉;
  • 若購買的是大包裝香脆零食,建議與親友共享或分批食用,已開封零食應儲存在密封的食物盒或密實袋,勿急於一天內吃完;
  • 如自行烹製薯條、薯餅類食物,烹調時間不宜過長、亦不宜太高溫,將馬鈴薯炸至金黃色而不是啡色,也有助減少產生丙烯酰胺;
  • 馬鈴薯宜存放在陰涼處,但不宜放在雪櫃,因為馬鈴薯在4°C至6°C甚至更低溫度環境,還原糖含量可能更高。煎炸前,可先用溫水沖洗或熱水洗灼,可減少表面的天冬酰胺和還原糖,之後弄乾才煎炸。將馬鈴薯切成粗身薯條,減少表面積與體積比,也有助減少丙烯酰胺的產生。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的權利(包括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