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發展可再生能源不是夢

  • 專欄文章
  • 2015.04.24

消費嫺談—黃鳳嫺

記起十多年前的一次自駕遊,在駛往目的地時,沿途經過風力發電場,一個又一個風車矗立於廣闊的土地之上,風車的扇葉慢慢地旋轉,看得人出神,甚是壯觀。我跟旅伴決定在路上的咖啡店小休,欣賞眼前美景。

在咖啡店跟當地人談起風電場,他們都非常自豪,還跟我們分享了這個風電場的小插曲。在發展初期,附近小鎮的居民都大力反對,對這些龐然大物非常抗拒。但隨著時間慢慢過去,風車已經成為當地的地標,為附近小鎮提供電力,當地人亦有由抗拒變成喜愛這些風車。

而風電場亦為鎮上居民帶來意外收獲,不少本土遊因風車群慕名而來,加上附近建設了小型度假村和教育中心,風電場成為當地的景點,而隨著電廠提供更多風力發電的教育資訊,不少鄰近的學校、社區團體都會特地到風電場考察。

那次的旅遊經歷實在難得。就香港正檢討電力市場的規管架構,不期然令我問香港作為先進、開放的城市,為何在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會如此歎慢板?香港早在2002年已研究引入可再生能源,但十多年過去了,這方面的發展仍乏善可陳。跟據政府統計數字,及至2014年,香港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仍只佔0.1%。

反觀亞洲鄰近地區,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發展就遠較香港行得前,以新加坡為例,當地政府2008年就提出重點發展風能及太陽能發電,並由跨部門首長組成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訂出「高效節能新加坡」戰略。

至於台灣,2009年通過可再生能源發展法,利用電價補貼等方式,調節不同種類的可再生能源發展量,以發展太陽能、風能、水力等。台灣目前擁有530兆瓦的在岸風能裝置,政府計劃再建多組在岸及離岸的風力發展機組,估計在2030年,發電容量可達4200兆瓦。

南韓在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亦不遑多讓,2008年已制定發展目標,增加可再生能源佔總能源產量的比例,預計在2015年會達4.3%,到2035年時更會升至11%。

香港在可再生能源方面落後於不少地區,有需要急起直追,反對的聲音指出香港地少人多,難有空間發展而成本亦十分高昂。事實上,外國的發展已相當成熟,不少例子都證明可再生能源的科技一日千里,其成本日漸能與傳統化石能源競爭。雖然建造初期可能涉及比較大的投資,但如果政府能夠有政策配合,香港絕對有條件發展可再生能源。

不少人擔心轉用可再生能源可能會令發電成本大增,最終必定引致電費急升。事實是否如此?消委會跟據香港的發電成本及歐洲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作簡單推算,只要每度電費增加3仙,就能夠令可再生能源佔香港的能源組合達5%。作為世界公民,我們是否願意每度電多付3仙,為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推動可持續消費行出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