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2021.09
  • 539期

「減廢.走塑」大時代終來臨 全民知行合一共建綠色香港

「減廢.走塑」大時代終來臨  全民知行合一共建綠色香港

香港的環保進度一直為人所詬病,多年來一些環保措施「只聞樓梯響」,未見得以落實。雖然本港自2009年推行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近年膠袋的棄置量又出現持續回升的趨勢,堆填區飽和的問題迫在眉睫,相比其他鄰近國家及地區,香港的環保步伐實須急起直追。

 

編者的話

直至近月,政府宣布多項舉措,向外界展現推動環保的決心。先在3月公布首分《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環保署又在7月發表諮詢文件,建議推行「管制即棄膠餐具計劃」,實行源頭減塑,就連醞釀了16年,俗稱「垃圾徵費」的《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條例草案》,亦剛於8月在立法會三讀通過。上述連串環境政策,無疑對社會和消費者來說,均是盼望已久的喜訊,期待共同構建更環保、更綠色香港的時代終於來臨。

 

過往推行環保政策儘管目標清晰,但執行時一波三折。原因除牽涉重重細節外,持分者的意見不一亦令相關政策一拖再拖。以垃圾徵費為例,過往部分飲食業、工商界人士不想為「減廢」增加額外經營成本。然而消費者和市民大眾的聲音亦不容忽視。一項與民生相關的政策最終得以成功推行,除了工商界支持外,實有賴市民大眾、消費者的理解及支持。

 

參照此前本港實施膠袋徵費,政府欲透過經濟行為改變市民習慣,以減少膠袋用量,惟延伸出來的多款替代品如環保袋等,對環境破壞更大。故此,要切實推行垃圾徵費及源頭減塑,必先令市民大眾了解箇中的利弊,自願改變習慣方為治本之道,否則即使政策出台,棄置家居垃圾仍然隨街可見、商戶或食肆為了滿足顧客需求,仍然私下提供即棄膠餐具,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結果仍然要政府「埋單」。

 

從本會立場而言,不論是垃圾徵費,還是管制即棄膠餐具,均會全力支持,惟作為保障消費者權益多年的機構,本會深明要獲得消費者支持,政策配套及教育實為重中之重。消委會在今年6月,所發表題為「可持續消費知行融樂–消費行為追蹤研究」報告,正正指出問題之關鍵,當中與回收行為尤其相關的包括,相隔5年,消費者對回收紙張或塑膠意欲下降、對回收服務的管理缺乏信心等,並提出9項能影響其行為的建議。

 

儘管目前有關垃圾徵費的細節尚未出爐,本會期望政府能夠善用18個月的適應期,盡快推出多項教育措施,例如教導消費者如何更有效使用垃圾袋丟棄垃圾,以更具創意,和更「入屋」的方法,鼓勵大眾透過現存家中的膠袋,從生活中實踐和練習如何處理好垃圾,當成為習慣後,將有助日後適應新措施。回想海外經驗,垃圾徵費的開初無疑會產生不少煩鎖問題需解決,但市民大眾適應後和感受到政策所帶來的裨益時,便會如日常生活習慣般遵守法例了。

 

要市民大眾養成好好處理垃圾的習慣,當中自然涉及減塑,根據政府2019的統計數字,棄置於本港堆填區的塑膠餐具達200公噸。有見及此,消委會對近日環保署建議推行「管制即棄膠餐具計劃」的諮詢,亦積極提供意見。

 

首先,本會支持禁止銷售即棄發泡膠餐具予本地的最終消費者,包括餐飲處所。因為發泡膠產品回收價值極低,又容易隨風隨水帶入自然生態,造成海洋污染。另外,本會認為除了分階段禁止食肆向堂食或外賣顧客提供不同種類的即棄塑膠餐具,亦應把計劃擴展至大型公眾活動,例如美食展、年宵、花市等,當中售賣小吃的攤檔,所產生的大量即棄膠餐具實不容小覷。

 

儘管本會同意計劃應分兩期,循序漸進推行,惟建議政府加快步伐,將時間表推前,以及率先在政府部門飯堂及大型連鎖快餐店實行棄用膠餐具,政府和商會組織可考慮提供誘因或表揚、鼓勵業界自願率先採用「走塑」餐具;另外政府可向商界提供更多非塑膠的即棄餐具替代品的資訊,令他們掌握塑膠餐具以外不同的選擇,繼而改用紙、木、植物纖維物料等餐具替代品,若需求增多,製造成本便有望下降。正如早前本會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只有政府、企業及消費者三方共同積極參與,消費者才能把「可持續消費」概念融入生活每個生活細節中,真正達致知行融樂,把香港建構成可持續的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