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糖尿病患病類型、主因和病徵
簡單而言,糖尿病人由於胰島素(Insulin)分泌不足或胰島素受體失效,以致身體的新陳代謝出問題,無法把體內的葡萄糖轉化,血液內糖分濃度升高,最後隨尿液排出。
(i) 糖尿病類型
糖尿病主要分為一型及二型兩大類,二型糖尿病比一型糖尿病普遍,甚至可說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屬二型。
一型糖尿病亦稱胰島素倚賴型(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簡稱IDDM),患者的胰臟不能製造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水平。一型患者病情多傾向於急性發作,突然間出現血糖過高,需接受胰島素治療。此型糖尿病屬遺傳性的機會較大,有相關基因缺陷者一般在兒童或青少年期已開始發病,其他因素則包括免疫系統的毛病或不明確的環境因素。
二型糖尿病亦稱為非胰島素倚賴型(Non-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簡稱NIDDM),患者的胰島素分泌量正常,但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無反應,可能與體形肥胖、缺乏運動、過量飲食或遺傳有關。二型糖尿病患者可能會有高血糖或糖尿病酮酸症中毒的徵狀,亦可能並不會察覺到任何典型的血糖過高徵狀,部分患者更於量度血糖時才被診斷出來。
(ii) 糖尿病主因
無論是一型或二型糖尿病,遺傳因素都有影響,若家族有此糖尿病病歷,患病的機會也較高。肥胖是另一主要的因素,特別是體形屬中央肥胖,即擁有大肚腩者,如果缺乏運動,患病的機會較高。年齡也有影響,中年過後尤其要注意飲食和運動,預防因肥胖而引致糖尿病。
此外,部分婦女可能在懷孕期間患上妊娠性糖尿病,年紀較大(35歲以上)、肥胖、家族有糖尿病史、曾產巨嬰的孕婦,患上的機會較高。此病可在產後痊癒,但有關婦女其後患上糖尿病的機會也較高。由於避孕丸內的荷爾蒙會影響胰島素功能,因此,曾患妊娠性糖尿病的婦女,應選擇其他方法避孕。
(iii) 糖尿病病徵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病況會逐步發展,患病初期未必有明顯的徵狀。較常見的病徵為:
小便頻密,常感到口渴
容易肚餓,食量亦增加,但體重卻下降
容易疲倦
皮膚及陰部痕癢,傷口容易發炎,而且長期不能癒合
視力模糊
2. 糖尿病人要定時check住血糖水平
市面有一些小型血糖計出售,協助糖尿病患者監察血糖變化,以調節食量、運動量和服藥分量。只要把採血針放進採血筆內,然後用來刺手指,滴血在試紙上,把試紙放進血糖計,稍等一會就可得出血糖讀數。糖尿病患者應記錄每次檢驗的日期和血糖讀數,及其他有助監察病情的資料,方便覆診時供醫護人員參考。
選購血糖機有甚麼要訣?快看看【490期《選擇》月刊 18款血糖機套裝大檢閱 + 選購要訣】。
3. 糖尿病人自保4式
(i) 藥物控制血糖水平
藥物方面,可分為傳統口服藥物和胰島素注射。有些糖尿病患者只需口服一種藥物,但有些病情較嚴重的患者則可能需要使用多於一種藥物來控制血糖。
另一種方式為胰島素注射,由於胰島素是蛋白質,會被消化系統分解,所以不能以口服形式服用,而需要皮下注射。注射工具有兩種,一種為筆芯裝,糖尿病患者需把盛載胰島素的小瓶放在可重複使用的筆狀注射器內,每次套上新的針咀後注射;另一種工具為針筒,每次注射前,需要從藥瓶中抽取適當分量的胰島素後注射。
(ii) 適當飲食控制血糖水平
糖尿病患者須注意飲食,應定時定量攝取均衡而足夠的營養,維持理想的體重和血糖水平。選擇食物時,可先考慮高纖維的食物,避免吃太多高糖、高澱粉質和高脂肪的食物。如有需要,應請教專業醫護人員和營養師。為防在戶外活動時因血糖水平過低而休克,糖尿病患者可隨身帶備糖果或餅乾,需要時進食。
原來餐桌上常見的米飯也會影響血糖指數,來看看糖尿病患者應少吃甚麼米:【食米冷知識:湊湊米氣.靚米小學問】
(iii) 適量運動控制體重
足夠的運動有助糖尿病患者消耗熱量,幫助控制體重,兼且可鍛練身體機能和改善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可延緩出現併發症。不過,由於運動可令血糖水平降低,做運動切忌過量,而且應選擇正餐後一至兩小時做運動,以免血糖水平過低而休克。做運動時最好有人陪伴,發生事故亦有人協助。
(iv) 小心護理足部
足部因感染而發炎甚至潰瘍,是較常發生的併發症。情況嚴重者需要切除壞死部分,以防蔓延上腿部等較高的位置。糖尿病患者最好養成每天檢查足部的習慣,若有問題應迅速治理。鞋應選擇用柔軟物料製造的款式,不要穿太緊窄和尖頭的鞋,及必須穿上襪子,以防因磨擦而弄出水泡。經常檢查鞋襪內有否沙石和其他硬物,清理乾淨,避免弄傷腳。每天清潔雙腳後,可塗上潤膚膏,防止皮膚乾燥爆裂。另外亦可參考【長者出入要留神,腳踏實地保平安】。
想知道更多糖尿病護理技巧?快登入網上選擇月刊看看【331期《選擇》月刊 糖尿病人自保招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