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搓手液及濕巾標示不清 消毒效用成疑 - 《選擇》月刊第466期

  • 2015.08.17

近年有不同的傳染病肆虐本港,加上外地零星的中東呼吸綜合症病例,市民無論在本港或到外地旅遊,應時刻洗手,保持雙手衛生。市場上酒精搓手液或消毒濕巾類產品亦應運而生,聲稱能有效防止疾病傳播,預防感染。這些聲稱是否屬實?

消費者委員會檢視市面15款搓手液和22款濕巾,發現產品的包裝上的標籤大有改善空間。標示用語以及所標示成分的完整程度均不統一,有的以中文、有的以英文或其他外文標示;有的只標示了成分,也有的會連同分量標示。消費者難以瞭解和評估產品的效用。

各個產品樣本都在包裝上,標示不同程度的清潔、消毒、殺菌或抑菌的效能,例如標明「殺菌99.9%」、「能殺滅99.9%細菌」。當中只有17個樣本的供應商,向本會提交支持其聲稱消毒效能的一些測試報告,以顯示該產品能殺滅微生物的種類,部分沒有列明能殺滅常見分枝桿菌及真菌等,產品在沒有相關測試報告證明下,難以確定能否達到「殺菌99.9%」的成效。消費者難以單從標示得知產品的實際消毒效用。

由於消毒搓手液及濕巾一般不屬於藥劑製品,不受《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監管。

市面上的搓手液和濕巾,消毒成分主要包括酒精、季銨化合物(quaternary ammonium compounds)、雙氯苯雙胍己烷(chlorhexidine)及三氯生(triclosan),部分產品會含有多於一種上述的成分。

以酒精作消毒用途已經沿用多時,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和世界衞生組織認為,濃度在60-80%的酒精溶液最有效殺菌,濃度太高會適得其反。酒精的消毒效果沒有持續性,對殺滅寄生蟲或細菌孢子的效用亦不大。

在產品樣本中,有13款搓手液及8款濕巾標示含有酒精,其中4款搓手液標示濃度範圍介乎60-70%,6款濕巾標示含有介乎25-75%酒精。

過度使用酒精搓手液有機會令雙手流失皮膚上的皮脂及水分,令手部皮膚乾燥。有外國研究顯示,使用含有例如甘油(glycerol)等潤手成分的酒精搓手液,皮膚不會較使用梘液潔手般乾燥。如在使用酒精搓手液後出現痕癢、紅疹或發炎等情況,應該停止使用並盡快求醫。部分加入香料或添加劑的產品亦有可能致敏。

另一類含季銨化合物或其他化合物的產品,雖然抗菌能力較酒精低,但能抑制細菌生長,延長消毒功效,而且致敏機會相對較小。

至於另一種成分三氯生,有外國研究發現該成分在動物身上可干擾內分泌和助長腫瘤生長。參考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和歐盟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會的資料,雖然現時未有證據顯示三氯生對人體構成危險,但是消費者應該謹慎和合理地使用含有三氯生的產品。此外,如不慎讓含有雙氯苯雙胍己烷的產品接觸眼睛,有可能會引起結膜炎或角膜受損。

至於有聲稱含「天然」殺菌成分的潔手產品,現時未有大量醫學研究證明例如茶樹油、百里香等的殺菌能力,未必能夠足以取代酒精搓手液。消費者亦要留意「天然」成分的產品,可能引致敏感。

保持雙手清潔衞生是預防傳染病的首要條件,市民可參考以下建議:

  • 保持雙手衞生的最佳方法是以潔手液徹底洗手。
  • 如未能洗手,可選用酒精搓手液,使用約一掌心份量足夠覆蓋雙手,並搓揉手部不同部位約20秒至乾透。
  • 使用酒精濕巾,亦應抹勻雙手每一處,以達致消毒效果。
  • 酒精是易燃物品,使用時應遠離火種,應密封保存並放在陰涼及兒童難以取得的位置。
  • 如使用產品時出現敏感,應暫停使用;情況嚴重的話,應盡快就診。
  • 避免酒精搓手液或濕巾接觸面部、口部及眼睛。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 https://echoice.consumer.org.hk/ ) 的權利 (包括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