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逾半膠鑊鏟在酸性環境下釋出過量雜質 耐熱測試1款變形

  • 2020.05.14

膠鑊鏟價廉且輕巧,使用時又不易破壞鑊面的易潔塗層,是不少家庭必備的廚房用具。消費者委員會測試17款中式膠鑊鏟,發現1款未達標示的耐熱溫度,鑊鏟頭浸入200℃的花生油1分鐘內已熱熔變形。檢測結果亦顯示,逾半樣本用於烹煮酸性食物,以及3款在烹煮含酒精食物時釋出的雜質量超出歐洲標準規限,另有5款樣本檢出初級芳香胺,不符合歐洲標準要求。當中雜質釋出量最高超標達11倍的樣本,同時檢出初級芳香胺含量高達9.7mg/kg,總評僅獲1.5分。

由於膠鑊鏟與食物直接接觸,若鑊鏟受熱釋出具毒性雜質並遷移到食物,攝入後或會影響健康。消委會促請相關部門參考各地針對與食物接觸物料的安全監管,檢視及研究是否需要加強與食物接觸材料的安全規管,進一步提升消費產品的安全。

17款中式膠鑊鏟樣本的售價約介乎$12至$99。測試項目包括鏟頭塑膠部分的耐熱程度,並參考較嚴謹及全面的歐洲有關與食物接觸物料EU 10/2011的測試方法進行食物安全測試,檢測各樣本的雜質、初級芳香胺、尼龍單體己內酰胺,以及己二胺的釋出量。

全部樣本都有標示耐熱或最高可用溫度,由180℃至260℃。由於現時並沒有國際標準測試鑊鏟的耐熱程度,是次測試時將鏟頭浸入保持在200℃的花生油中15分鐘,取出及冷卻4小時,以測試樣本的耐熱程度。結果顯示,5款樣本的表現未如理想,其中1款浸入熱油1分鐘內,已即時熱熔變形,未能符合其標示可承受最高溫度220℃;2款於測試後出現輕微變形、1款出現起泡情況,另1款則輕微變色。煮食時,消費者應避免養成將膠鏟放在熱鍋中的習慣,以免損壞或加速老化產品。

測試亦分別將各樣本浸泡於不同溶液中,以模擬烹煮不同食物時,膠鑊鏟的雜質釋出量。17款樣本中,有9款未能通過模擬烹煮酸性食物的測試,在浸泡於3%醋酸時的雜質釋出量,由10至120mg/dm2不等,不符合歐洲的標準規限(10mg/dm2),釋出量最高的樣本(120mg/dm2)更超出標準限值11倍,沒有超出標準限值的8款樣本中有2款亦接近上限;另有3款未能通過模擬烹煮含酒精食物的測試,在浸泡於10%乙醇時的雜質釋出量,由12至14 mg/dm2,超出歐洲的標準規限(10mg/dm2);而所有樣本在模擬烹煮油膩食物時,除1款樣本因未能抵受高温而未能完成測試外,其他樣本的雜質釋出量均低於歐洲標準限值(10mg/dm2)。

部分初級芳香胺有潛在令人類患癌的風險,或可透過廚具、食物包裝等遷移至食物,因此歐洲標準乃不可檢出。檢測發現,5款樣本的初級芳香胺遷移量由0.02至最高9.7mg/kg;但其餘12款樣本都未有檢出初級芳香胺,反映廠商在選擇原材料及製造過程上有改善空間。

全部樣本的塑化劑及金屬元素均符合標準要求。另外,接觸尼龍單體己內酰胺或己二胺可能會刺激皮膚、眼睛及呼吸系統。有3款樣本檢出己內酰胺,含量由6至9mg/kg,符合歐洲標準的要求(15mg/kg),而餘下樣本的己二胺含量均低於檢測限值。

膠鑊鏟遇高溫有可能會熱熔及變形,與食物接觸時亦可能會釋出不同的化學物質;相反木或竹鑊鏟屬於天然物料,亦相對較塑膠環保,但使用時要留意清洗和要保持乾爽,以免受潮發霉。消費者選購及使用膠鑊鏟時,可參考以下事項﹕

  • 選購時,應細閱標籤資料,瞭解產品的耐熱溫度及保養方法;
  • 檢視鑊鏟表面是否光滑平整、邊緣是否鋒利或有尖角,並留意鑊鏟的重量、長度、鏟頭闊度、弧度和面積能否配合家中的易潔鑊;
  • 膠鑊鏟在高溫下或會釋出過量雜質,應避免長時間接觸熱油、酸性或含酒精食物,或置於煮食器皿內與食物一同加熱;
  • 如需油炸或在加熱過程中長時間攪拌食物,應選用木製、竹製或其他適用的廚具。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的權利(包括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