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認識餐飲業用語 做個精明食客

  • 2016.01.14

農曆新年將至,不少市民都會邀約親朋戚友到中式酒樓或食肆用膳,點些好兆頭的菜餚,增加每道菜的分量亦非常普遍。對於餐牌上一些常見的分量標示,如「例牌」、「大例」或「中碗」,消費者未必能分辨其定義和收費的差異,甚至不知道「青斑」改「紅斑」的價錢何以相差過千元。

消費者委員會去年接獲721宗針對食肆用膳的投訴,主要涉及服務質素及價格爭拗。為免消費者因不黯餐飲業術語而對收費各執一辭,消委會走訪多間中式酒樓和食肆,了解食肆和顧客常見的爭拗。

曾有消費者光顧大牌檔,埋單始知要繳付過萬元的「震撼帳單」。事件反映食肆與顧客在點餐價格和分量上,理解存在巨大落差;例如一般食肆的小菜會以「例牌」,即大約8兩食物,足夠4人吃用來計算;「大例」通常是「例牌」分量的1.5倍,約6人分量;另外還有「二例」或「中碗」,約為8至10人分量;至於「三例」或「大碗」則適合12人以上。消費者在用膳前,可以向店員查詢每道菜的分量。

價錢方面,食物一般都會按加大分量的比例增加收費。假設一碟「例牌」小菜售100元,「大例」的價錢會加約一半,即150元。行內又有「散叫三例」的術語,即消費者所點的餸菜分量和價錢都會同時乘三計算。如果消費者不黯術語,或店員沒解釋清楚,隨時會大失預算。

另外,一些中式酒樓和食肆的套餐設有「全包宴」,即售價已包括茶芥費、服務費及酒水。部分食肆會容許消費者增加食物的分量,但增加的部分有機會以例牌價錢,按增加的比例收費。至於在全包宴套餐外,額外點選其他食物,食肆除了會以正價收費外,還會收取增點菜餚的服務費。

香港人喜愛吃海鮮,由於海鮮受來貨價影響,價格上較為浮動,所謂「海鮮價」正正形容這類食材價格上落較大。例如新春著重「意頭」,消費者有時會要求食肆將酒席供應的青斑,改為「紅斑」,這可能因此要額外多付數百,甚至過千元。每間食肆收費都不一樣,宜多加留意。店員亦有責任向顧客講解清楚,並在餐牌顯著位置列明收費準則。

如果消費者自己到街市買海鮮,再交給食肆代為烹調,即所謂「來料加工」。由於各間食肆收取「加工費」的方式不一樣,有以每種海鮮的斤両重量來收費,亦有以「計人頭」,按入席人數收費。消費者光顧前應該問清楚,並了解茶芥、餐前小吃以至開瓶費等各樣收費。

中式酒樓和食肆為了吸引消費者光顧,一般會提供不同時段的優惠,例如正午前離座或下午某時段後入座特價、下午茶點心特價等。縱使計算方式看似簡單,但亦容易引起爭拗,如消費者不時投訴茶樓侍應人數太少,導致他們未能在指定時限前結帳,失去例如免茶芥費的優惠。

本港食肆數目從2003年的8,000間大增至2015年的14,000間,增幅達75%。業內人士表示,本港目前有超過25萬人從事飲食業。行內人手緊張,經常需要聘請臨時工,具豐富經驗的從業員更是難求,令服務質素受到影響。

給業界的建議:

  • 在當眼位置或餐牌上清楚列明收費詳情,明碼實價;
  • 盡力改善前線員工的溝通能力和增加對行業的專業知識,清楚講解各種收費,減少與顧客的誤會和被投訴的可能性。

給消費者的建議:

  • 多了解餐飲業的用語和收費準則。如有疑問,應即時向店員反映問題,避免留待結帳時才投訴,否則只會各執一辭。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https://echoice.consumer.org.hk/)(包括版權)。

食肆常見爭拗 (影片內容)

民以食為天,不少香港人一日三餐出外用膳。飲食業行內有不少術語和行規,除咗加大、加底呢D慣常用語外,仲有唔少牽涉到價錢同份量嘅術語,消費者容易有誤解,引起爭拗。

小菜分量不清不楚

消費者未必明白食肆嘅分量和行內術語。一般人以為「加大」是例牌嘅一倍,但事實可以是加半,或乘以一至兩倍。消費者在落單前,最好問清楚碟餸嘅分量和價錢,以免出現誤會。食肆亦有責任向消費者講解清楚才落單。留意套餐細節

假設一個半席的海鮮全包宴套餐,食物會按6人分量預備,包括每人一隻原隻鮑魚。如果最終8人赴宴,消費者需多點2隻鮑魚,食肆除了可能以正價收取2隻鮑魚的費用,還有增點食物的加一服務費,以至兩名食客的茶芥收費。故此消費者在要求增加套餐內的食物分量前,應先查詢店員如何計算額外的價錢,以便選擇是否點選套餐或單點食。

時段優惠、茶芥爭拗

侍應慣常在食客入座後,即時奉上芥醬、酸菜或花生等小食,假如食肆未有在店舖或餐牌的適當位置清楚列明相關費用,而在結帳時向消費者收取茶芥費,食肆可能觸犯《商品說明條例》的「誤導性遺漏」罪行。

記住,食肆有責任在餐牌上清楚列明收費詳情。員工亦應該清楚講解各種收費。

至於消費者亦應該多了解餐飲業的用語和收費準則,如有疑問,應即時向店員反映問題,避免留待結帳時才投訴,否則只會各執一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