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小心拔罐治療導致意外-《選擇》月刊第399期

  • 2010.01.15

消費者委員會關注由未受正確訓練人士進行拔罐治療的潛在危險。

特別是現時市面有各式拔罐工具出售,可能更多人會在家中自行拔罐。

拔罐在傳統中醫療法中一般用作輔助治療不同類型的痛症。

原理是用火將瓶內的氧氣燒掉或將氣抽出形成負壓,再將瓶子吸附於受用者要治療的部位(一般是背部、腹部或腿部)。

瓶子吸附的部位會出現充血、瘀血,體內的廢物、毒素加速排出,可加快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減輕關節及肌肉痛楚。

但消費者須留意,有報道在本港和內地都曾發生因拔罐而出現燒傷、水泡和瘀傷。

儘管消費者的投訴不多,但情況仍須改善,以確保消費者安全。

消委會於2008年及2009年共接獲兩宗因拔罐療程出現水泡的投訴,治療分別在健康中心和美容中心進行。

偶爾有本港居民到內地拔罐時被燒傷的報道,有些甚至非常嚴重。

上月有報道指一名女子在內地拔罐期間,臉部及身體遭燒傷,連忙返港就醫。

根據內地全國保健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資料,將針對內地保健服務行業作統一規範,包括拔罐治療師,最早可於2010年公布。

現時本港及內地都沒有規範監管拔罐服務提供者的資歷、經驗和技術,消費者宜小心選擇拔罐服務,必要時諮詢醫護人員意見。

下列人士不宜進行拔罐:發高燒、凝血功能障礙患者、有皮膚病、容易抽搐人士。小孩和身體弱的長者、孕婦的下腹部亦不宜。

市面有塑膠做的拔罐工具出售,瓶頂附有旋轉扭掣可增加或減少瓶內的空氣,亦有用抽氣槍抽出空氣的設計。這些設計毋須用火酒和火,對用者較為安全。

消費者留意,拔罐的時間每次應以5至10分鐘為限。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 ( https://echoice.consumer.org.hk/ ) 的權利 ( 包括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