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去年夏天,英國及歐洲多個地方都出現40 °C度以上的高溫,導致交通受影響和食水短缺。印度與巴基斯坦出現罕見熱浪,最高平均氣溫達 37.8 °C,創下 122 年來新高,新德里更曾經錄得 49 °C 高溫。熱浪足以對經濟及公共衛生構成致命打擊,生態系統亦會面臨大挑戰。香港是片福地,面對的情況沒有那麼嚴峻,但相信大家都感受到近年的氣溫普遍較以往溫暖。去年夏天,天文台總部連續 3天錄得最高氣溫超過 35 °C, 2022 年成為 35°C 或以上日數最多的一年,7月的熱夜日數共25日,是自1884年有記錄以來最高。天氣炎熱,最簡單的消暑方法當然是留在室內,將冷氣溫度調高。但大家不要忘記,這個簡單的動作,足以令全球暖化問題進一步惡化。國際能源署預計,本世紀中期全球冷氣機數量會增至約56億部,所造成的碳排放量高達21億公噸,相當於非洲整體碳排放量。除了用電量大增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外,冷氣機製冷劑中的氫氟碳化物 ,其「全球變暖潛值」比二氧化碳高一萬倍,加劇全球暖化。世界氣象組織預計,2024年前全球氣溫平均升幅有機會超過《巴黎協議》限制1.5°C的目標,情況令人憂慮。
全球暖化的後果,並非只是靠開著冷氣機就能解決的問題。持續高溫引致土壤的水分加劇蒸發,農作物失收,大面積的山火一觸即發,對生態系統造成極大的破壞。格陵蘭和南極的冰川及冰層融化,使全球海平面持續上升,加劇洪水氾濫,低窪地區出現水浸的次數更頻密,甚至被淹沒。此外,當大氣變暖,空氣儲存的水分增加,持續的暴雨亦會隨之而來,引發更多水災、山泥傾瀉、泥石流等災害。海水升溫亦會為風暴提供更多能量,引致熱帶氣旋的風勢和破壞力更加猛烈,造成更多人命傷亡。
如果人類現在不積極採取行動,氣候災害只會更劇烈、更頻繁,不僅會導致食品及能源價格上漲,保險及醫療費用亦會上調,引發全球通脹。世界銀行估算,到2030年氣候變暖將造成1.32億人陷入極度貧困,嚴重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受損的不只是大企業,還有地球上的每一位消費者。有見及此,國際消費者聯會選定「賦權消費者享有潔淨能源」為今年3月15日「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的主題,期望各國政府、能源企業、以及其他持份者採取行動,讓消費者獲得負擔得起、可靠、可持續,以及可避免災難性氣候變化的潔淨能源。而我們亦在今期《選擇》分享兩篇與電動車相關的文章,期望消費者為精明消費。
特區政府於2021年已經公布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了4大減碳策略,為企業及消費者定立了清晰、明確的方向,包括2035年或之前停止燃煤發電,可再生能源在發電燃料組合中的比例會逐步增加。另外,亦著力推動綠色建築,提高建築物能源效益,減少整體用電量。香港一向有「石屎森林」之稱,密集的建築物阻礙散熱,形成「熱島效應」,冷氣的使用量自然大幅增加。建築界必須投放更多資源,不論從設計、物料採購和建築技術等方面均考慮環保效益,儘量減低樓宇的碳足跡和電力的使用量。此外,發展新能源交通工具亦有助長遠達至2050年前車輛零排放和運輸界別零碳排放的目標。剛公布的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已預留 2 億元,開展氫燃料電池雙層巴士及重型車輛試驗,同時預留 3.5 億元資助港內線渡輪營辦商建造及試驗電動渡輪和充電設施,亦為的士業界提供百分百擔保貸款,鼓勵更換純電動的士。業界應好好把握各項措施,為建立一個更潔淨的香港走多一步、出一分力。
消費者亦不能坐視不理,要知行合一,垃圾徵費計劃預計在今年底推行,2025年起亦會分階段管制即棄塑膠餐具,我們願意改變一些日常生活習慣,可持續消費的遠景便能有望開花結果。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這天開始,我們齊來行動,為改善全球暖化負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