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社交平台網站購防疫用品風險高 保持理性免招損失

社交平台網站購防疫用品風險高 保持理性免招損失

疫情來勢洶洶,近期社交平台湧現大量有關防疫用品的銷售帖文,不少消費者經社交平台以先付款後取貨的方式購買防疫用品。今年首三個月,本會接獲超過760宗有關購買防疫用品的投訴,不少涉及貨品延誤及退款爭議,亦有消費者投訴賣家收取貨款後失蹤,追討無門,現借本文作出提醒。

消費提示

  • 衡量各種付款方式的利弊:流動支付服務雖然非常方便,只需透過例如已登記的手機號碼或二維碼,即可隨時隨地付款,但消費者未必能夠確認登記流動支付服務的是商戶戶口或是個人戶口。相反,選用銀行轉帳則可知道收款戶口號碼及持有人的名稱。此外,信用卡及一些付款平台設有交易申訴及退款機制,若遇上未能交付貨品等情況,消費者有機會透過上述機制經信用卡或付款平台取回款項。消費者不宜只選用講求方便的付款方法,應從各種付款方式之保障及安全性多作考慮。
  • 留意商戶營商資料及參考評價:留意商戶社交專頁有否提及商戶名稱、營商地址及聯絡方法,較穩妥是選用設有實體門市的商戶。消費者亦宜參考商戶過往的銷售帖文及評價,衡量其信譽。如發現商戶開設社交專頁的時間較短,不提供地址及聯絡方法,只使用流動支付服務一種付款方式,則要格外留神及三思。
  • 謹慎考慮預購貨品的到貨時間:商戶應清楚說明貨品是「現貨」或是「預購」,現貨貨品一般可以於較短時間內發貨,而預購貨品則會按預計到貨時間發貨,但實際到貨時間有機會受到運輸及清關等因素影響。故此,消費者要有心理準備貨品等候需時,以及定期查問訂貨進度。倘若貨品屬應急所需,則要認真衡量是否選擇預購貨品。
  • 留意條款細則 保存帖文截圖:仔細閱讀銷售帖文中的貨品陳述及銷售條款,尤其是預購貨品,留意有否提及預計到貨日期,注意是否有手續費,以及如未能按時發貨的退款安排。商戶應定期公布訂貨及供貨進度,以釋疑慮,消費者宜保存相關帖文截圖,以備有需要時作為憑據。倘若賣方最終未能供貨或失蹤,消費者除聯絡本會之外,亦可向香港海關及警方舉報,警方現已設立反詐騙協調中心,市民如有需要可致電「防騙易18222」熱線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