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響應315全球消費者權益日 知行合一實踐「可持續消費」

響應315全球消費者權益日	知行合一實踐「可持續消費」

香港經濟及人口快速增長,是全球最富裕的城市之一。然而,消費模式日趨便利,面對琳瑯滿目的選擇,容易促使衝動和過度消費;從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以至棄置消費品對堆填區的負擔,每一個環節,都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如何在滿足基本需要和提升生活質素的同時,減少使用天然資源和有毒物料,是近年全球共同關注的議題。今年3月15日的全球消費者權益日(World Consumer Rights Day),以支持「可持續的消費模式(The Sustainable Consumer)」為題,倡議提升對可持續消費的關注,並透過公眾教育及知識分享,讓消費者培養環保消費習慣,將「可持續」的元素融入生活每個細節。

編者的話

實踐「可持續消費」是消費者的責任,也是義務。由選購一件產品、如何使用、決定修復、捐贈,甚至扔掉一件產品,消費者每一個決定都對實現可持續消費,起著關鍵作用。為響應國際消費者聯會的號召,今期《選擇》月刊特別設計了一份環保消費行為的小挑戰,鼓勵消費者從衣食住行四方面坐言起行,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可持續消費的理念。尤其在作出每個購買決定前,都考慮清楚自身需要,分清「想要」及「需要」,不要盲目購物、過度消費;揀選產品時,亦須考慮其耐用性及有否替換零件,盡量延長產品的「壽命」,拒絕即棄用品和包裝材料,減少耗用資源,為環境以至未來子孫後代的福祉出一分力。

 

今期《選擇》月刊另一篇報告,則檢視了本港幾間公司所提供的二手傢俬回收服務,讓消費者實踐「惜物減廢」,既可延續產品的壽命,也紓緩堆填區的壓力。

 

推動「可持續消費」是本會消費者教育的重點,一直以來《選擇》月刊都擔當着舉足輕重的角色。以去年為例,有四分之一的產品測試及市場調查報告,也加入了「可持續」元素的表現評估,幫助消費者揀選更環保耐用的產品,以保護自然資源,減少浪費。

 

近年,不同機構逐步開拓「可持續消費」的商機,有商戶售賣無包裝產品,購買時要自備容器;有研發中心設計服裝循環回收再造系統,令「快時尚」走上綠色道路;而非政府組織推出的環保產品標籤認證計劃,為日常清潔用品至建築材料提供可靠的產品認證。由此可見,「可持續消費」並非要消費者放棄現有的生活質素,而是透過重新審視產品和服務的設計及銷售模式,以及消費者的日常消費行為,「停一停、想一想」,將關注環境的理念付諸實行。

 

要成功推動可持續消費,關鍵在於消費者能否在生活中實踐。本會早在2016年發表的《促進可持續消費 共建美好將來》研究報告中指出,儘管大部分消費者都明白要減少浪費,但「知易行難」,大部分人只願意做一些簡單的行為,例如離開房間順手關燈、儲足衣服才開動洗衣機等;然而對於需要付出更多,或在較大程度上改變原有的生活,例如減少使用冷氣機、珍惜用水、減少乘坐飛機次數等,則未必願意依從。

 

「知行合一」,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可持續消費」,看似微不足道,但集結消費者的力量就可以改變現狀,企業亦會按需求生產更多具備「可持續」元素的產品;例如盡量選用可再生物料或可降解物料,選購煮食用具時,優先考慮真空煲或高速煮食用具,以減少能源消耗。面對資源枯竭和全球暖化的挑戰,政府和消費者組織的政策及教育只能在龐大市場中起紥根作用,我們還需要商界、消費者,以至社會不同持份者共同付出和參與,才能實現可持續的消費和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