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价格误差削弱消费者知情选择的权利 - 《选择》月刊第456期(2014年10月15日)  

  • 2014.10.15

阅读全文

连锁超市的销售点似乎时有误标价格的问题。消费者委员会调查发现,超市货架上的标价与结账时的扫描价格不符,情况非罕见。消费者如不警惕,易多付金钱。
  
本会於今年6月至7月期间,於5家连锁超市销售点购买共252项「减价货品」,交易共21次。在12次(近60%)交易中,有18项货品发现价格差异的问题。

大多数(12项)是多收取金额的情况:金额由$0.4至$9.1;幅度4.2%至高达90%。馀下(6项)属少收金额:由$1至$9;幅度为 5.6%至50.3%。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往超市选购「减价货品」时,遇上价格误差的风险不小,购买的货品中,可能有一项甚至多项出现货架的标示价与扫描价格不一致的情况,而当中较大机会被多收取金额。

超市货品的价格经常变动,消费者往往对价格误差的情况一无所知,可能会损害他们作出知情选择的权利。

情况扭曲了消费者的购买决定,令他们在并不知悉下多付了金钱来购买应以较低价钱购买的货品,因而蒙受金钱损失。

此外,不准确的价格资讯也令消费者错失省钱的机会,因货品的扫瞄价格实质低於货架上标示价,但不知情的消费者却难因选购该货品或增加购买该类货品的数量来节省金钱而得益。

所以,超市在标示价格时出现误差,必然与消费权益相违背。

调查同时跟进了,超市在处理因价格误差而招致消费者投诉时的退款机制。

一般来说,若消费者付款後发现问题,并立即向职员投诉,经确认价格误差後,超市职员会把价钱牌从货架上除下办理退款手续,退还差额。

不过,消费者如非当场发现问题,过後追讨或会遇上一定困难。出错的价钱牌或已更新,令消费者缺乏证据支持其说法。

不少国家,如澳洲、加拿大及内地,都有法例或行业的自愿性营商守则来监管价格误差的问题。

消委会建议商户采取措施,避免或减低出现价格差误的机会,以确保交易的公平性,及提升消费者对业界的信心。消委会建议:

- 当货品的价格上调时,商户可先更新货架上的价格牌,然後才调升扫描价格;

- 而当价格下调时,则可先更新扫描价格,然後才调整货架上的价格牌。

这程序可确保在出现任何价格误差时,消费权益都会得到保障,避免投诉。

减价是超市常用的促销手法。观察本港6个主要连锁超市集团的价格标示牌,本会发现超市常采用「删除价格」(Strike through price) 的标示价格手法,即以删除线划过价钱牌上较高的售价。

调查显示,3家连锁超市集团并没有明确说明「删除价格」的性质;2家将被删除的价格说明为「标准价」,惟没有明确说明「标准价」的性质;馀下1家以「标准价」标示,而英文则称删除的价格为Recommended retail price(建议零售价)。

这类标示价格的做法,混乱不清,消费者只能假设较高的价格为折扣前的「原价」。但这种解读是否正确?

如果商户未曾於合理期间内,以「删除价格」销售货品,有机会触犯《商品说明条例》。

在澳洲,法例规定「删除价格」必须是货品促销前的原价,否则有违《澳洲消费者法》。

调查同时发现,一些「特价」货品的减价幅度轻微,只有0.1%或$0.1。消费者应仔细衡量促销广告中以价格比较或「特价」等字眼来突显的优惠的真实幅度。

消费者委员会保留所有关於《选择》月刊及网上《选择》 ( https://echoice.consumer.org.hk/ ) 的权利 (包括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