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7成去角质产品含致敏物质 近2成标签未列明成分及有效期

  • 2018.09.19

除了日常洁肤之外,注重皮肤深层清洁的消费者,会选购一些去角质产品,来清除面上死皮、黑头粉刺和暗疮印。消费者委员会检视了60款冲洗式去角质/磨砂/焕肤等面部护理产品,发现当中42款含不同的可致敏成分,包括MIT和CMIT/MIT混合物、香料,以及可致敏香料成分。调查亦发现部分产品的标签说明欠理想,除15款样本没有详细列明成分外,10款没有标示使用期限等资料,消委会敦促厂商改善产品标签,提高产品资料透明度,让消费者全面瞭解产品的潜在风险。消费者应留意使用方法,以免错误使用导致肌肤受损。

是次调查搜罗了18款磨砂膏/啫喱(售价由$44至$540)、16款面膜/磨砂面膜(由$139至$670)、5款焕肤套装(由$640至$1,800)、11款洁面粉(由$70至$608),以及10款产生碎屑的凝胶款式(由$30至$220),主要比较各款样本的成分和用法。以类别及以每毫升/克计,凝胶产品的平均售价较便宜 (由$0.25至$3.13,平均每克/每升$1.15);焕肤产品最贵 (介乎$5.33至$25.33,平均每克/每毫升$14.83)。

近半样本标示含可致敏香料成分

消委会检视60款样本的成分列表和供应商提供资料,发现7款样本标示含MIT或CMIT/MIT混合物等致敏机会较高的防腐剂;另有35款及29款样本分别含香料及可致敏香料成分,其中6款标示含已确认的接触性致敏物,BMHCA(香料成分)。皮肤容易对相关物质出现过敏反应人士须细阅成分列表,以减低用后致敏的风险。

另外,样本中有9款说明含酒精,而3款的酒精成分更位列成分表的首2或3位,反映分量较高,使用时要加倍留意避开眼部位置,否则当酒精成分挥发时释出的气雾可能会刺激眼睛。消费者须留意,皮肤长时间接触高浓度酒精,或者频密使用有机会令皮肤变得干燥。

4款样本标示含微胶珠

去角质护肤品主要透过物理性、化学性,或结合两种方式去除皮肤表面的角质。调查中有22款样本主要以物理性研磨剂去角质,即以磨砂粒子在皮肤上搓揉来去除角质、清洁毛孔。较常用的磨砂粒子有矽石、植物种子或硬壳粉末、矽藻土、海盐、糖、以及微胶珠等。

近年社会开始关注微胶珠对海洋环境及生态可能造成的祸害,多个国家更计划以其他成分取缔,但是是次调查的样本中,仍有4款样本标示含有製造微胶珠的聚乙烯,消费者选购这类产品时,宜考虑其对生态可能造成的影响。

另外,14款样本主要以化学成分,例如果酸、水杨酸或酵素等成分软化及去除皮肤表面的角质细胞,当中7款更同时含有2类化学成分。果酸能去除皮肤最表层的细胞,理论上可以帮助改善肤色不均、暗哑、皮肤粗糙、细纹等老化问题;而水杨酸则可深入皮肤及毛孔,改善暗疮问题。但消费者须留意,部份果酸成分(乳酸和柠檬酸)亦可在配方中作为酸碱值调节剂,若有关成分列在成分列表较后位置,或未必能作去除角质用途。

事实上,5类去角质产品用法各异,消费者使用前须仔细参考产品说明,不当使用或会增加刺激皮肤的机会。以部分焕肤套装样本为例,使用时皮肤会同时接触化学去角质成分、强碱或强酸物质,及/或受热,对皮肤可能造成较大的刺激,出现红斑,皮肤刺痛,和灼热感觉,建议消费者先在局部範围试用产品,确保不会引致严重不适反应。绝大部分样本均建议每星期只可使用1至3次,有样本更说明需先洁面后使用,消费者应留意并按说明使用不同产品。无论使用任何产品,若过度去除角质,可能会令皮肤受损,削弱皮肤天然的保湿能力,反而可能衍生皮肤干燥或其他皮肤问题。

标签资料不详有待改善

在产品标签方面,来自法国和美国等地的产品所标示的成分资料较全面,样本中有15款(25%)未有以英文列出产品的详细成分资料,大部分来自日本。

至于使用限期的资料方面,有10款(16.7%)完全没有标示使用期的资料,其馀的50款中,在30款有标示有效期限的产品,只有4款同时标示生产日期和有效期;另有18款标示了有效期及开封后使用期,20款只标示了开封后使用期。

消委会认为,样本的使用期标签资料有待改善,建议厂商同时标示生产日期和有效期限,使消费者能选购较近期製造的产品,并于有效期限前使用,以免造成浪费。

消委会建议消费者使用去角质产品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 如正服用治疗暗疮的药物,或曾接受入侵性美容,应向医护人员查询是否适合使用去角质或焕肤产品;
  • 避免同时混合使用多种去角质产品﹔
  • 提防颗粒在使用或冲洗时进入眼睛而造成不适;
  • 用后尽快为皮肤作保湿护理,并在外出时作足够的防晒措施,避免曝晒。

消费者委员会保留所有关于《选择》月刊及网上《选择》的权利(包括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