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验身咨询医生意见 了解局限免误诊

  • 2016.07.14

香港如很多大城市一样,正面对人口老化和危疾年轻化的情况。消费者都希望通过各种体检服务,及早发现隐疾。这种市场需求令市面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体检服务,验身项目如商品一样,以「基本」、「综合」、「全面」等「套餐」形式,供消费者按个人需要选择。消费者可有足够医疗知识判断自己的需要?厘清哪些项目有助发现隐疾?哪些值得定期检查?

消费者委员会的报告指出,在没有临床评估和任何征状的情况下,很多常见的体检项目检测隐疾的成效不高,并容易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的结果。消费者必须先了解哪些项目有助发现隐疾、其作用及局限,以至检查可能存在的风险。而且,这些健康检查套餐即使对象相同,检查项目的范围、作用和价格都不尽相同,即使一些基本检查项目类同,收费也可相差近千元,消费者应审慎选择。

消委会检视了数十个由不同机构提供的健康检查套餐资料,只有部分注明由医生讲解验身报告,部分只由「专人」或「医护人员」讲解,例如医务化验师或护士。消委会强调,所有化验必须配合医生的临床身体检查,才能作出有意义的分析和风险评估,故无论化验结果正常与否亦应由医生解读,以免错误理解相关检验结果。

消委会就健康检查征询卫生署、香港病理学专科学院及香港医学会的专业意见,再将林林总总的检查项目和专家的意见归纳成五大类别,包括血液化验、采用医学仪器的检查、针对检测癌症的标记测试、针对妇科疾病的检查以及针对大肠癌检查,协助消费者认识不同验身项目的作用、局限和潜在风险。

报告引述专家意见指,市面常见的健康检查套餐多属「无条件」式的检查,即并非按医学判断及临床需要而定,只是为没有征状人士透过大包围式的检查、化验,希望及早发现隐疾,做法未必奏效。一些常规化验,只适用于已知病患,用作确定或监控病情。如应用于没有征状的人士和发病率十分低的疾病作筛查用途,能正确检测到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的比率有可能低于20%。

检测隐疾的成效不高

在没有临床判断和任何征状的情况下,很多常见的体检项目检测隐疾的成效不高。以「静态或运动心电图」作为检测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在发病率低和没有任何征状的人士身上,出现假阳性检查结果的比率高。以「胸肺X光」作为筛查肺癌的工具,其敏感性不足,出现假阴性检查结果的机率较高。

至于血液化验,即使「全血像/全血球计算」和「红血球沉降率」的化验结果超出正常范围,如验身者本身没有任何征状,单以这化验亦不足以判断该名人士是否患病。而以「血脂测试」用来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时,还须同时考虑其他因素,包括年龄、血压水平和是否有吸烟习惯等。

癌症是许多消费者关注的健康问题,某些体检套餐会加入「肿瘤标记测试」,由消费者自由加检,甚至组合成针对癌症的特别套餐,价钱可相差近千元。消费者必须留意,「肿瘤标记」是血液中一些特殊物质,这些物质或会在患上某类癌症时增加,医生一般用来辅助诊断及监察癌症康复进度,并非筛检患上某类癌症的理想工具。而且,目前并没有任何「肿瘤标记」测试具备足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单独用作癌症筛查。

在针对妇科疾病的检查中,「乳房X光造影」在无征状的妇女中作乳癌普查,其效益尚未确定;至于患乳癌风险较高的妇女,则可咨询医生意见,决定是否需要接受乳癌筛查。

部分检查项目的潜在风险

部分检查项目可能带有辐射或创伤性,例如:X 光检查中会产生电离辐射,过度接受X光检查,反而可能影响健康。「大肠镜」检查是入侵性医疗程序,涉及一定的风险,有可能出现并发症,例如腹部不适、肠道刺穿或出血等,而在检查过程中使用的药物亦可能导致部分人出现不良反应,如没有医生指示,消费者不应胡乱接受有关检查。

有助预防疾病的筛选检查

部分检查已被证实为有效预防疾病及发现隐疾的体检项目,例如45岁以上或糖尿病高危人士可定期进行「空腹血糖」测验;另外由于大肠癌已成为香港最常见的癌症,医学界一般建议介乎50岁至75岁无病征人士,应咨询家庭医生的意见,考虑每年或每2年进行一次非入侵性的「大便隐血」测试;或每5年进行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或每10年进行一次「大肠镜」检查。25至64岁有性经验的妇女亦应定期进行「子宫颈抹片」 检查,可及早发现和治疗子宫颈癌前期病变。

消委会建议消费者在决定参与健康检查前,必须先咨询医生,通过临床诊断及评估,并按个人的年龄、过往病历、个人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家族病史等因素,决定是否有需要进行检查,并针对当事人的健康状况建议适合的检查项目。而验身报告亦应由医生解读,并作专业判断。

消费者委员会保留所有关于《选择》月刊及网上《选择》(包括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