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汽车安全椅有待改善
消费者委员会对市面上儿童汽车安全椅的安全表现表示关注。
遇有撞车意外,有些儿童安全椅的设计的保护不足,尤其是对头部及胸部的保护较差。
尽管安全椅的设计有待改善,若正确使用安全椅,效果总比勉强使用成人安全带或不用任何安全装置为佳。
消委会共测试17款在本港有售的型号,售价由$500至$2,500不等,当中8款属后向安装篮形座椅,4款前向安装,5款则前向及后向均可。
结果显示4个样本在正面撞击测试的保护未足够,试验中所用的假人头部或胸部受震较大。而大部份样本在侧面撞击测试中表现亦有待改善。
一般来说样本尚算舒适,6个后向式婴儿篮形安全椅声称适用于初生至13公斤重婴儿,测试发现椅的长度或深度不足,即使9公斤以上的婴孩,头或脚会突出座椅之外。家长应留意婴儿的生长进度,选择尺码适合的安全椅。
一些可后向安装的座椅未有加上安全气袋警告标签,提醒家长不应在设有安全气袋的汽车前座安装儿童安全装置,以免儿童被意外中弹出的气袋导致严重受伤,甚至死亡。
此外,报告显示一些安装说明以及成人安全带穿越安全椅的方法标示欠清晰,安装会有困难。测试报告提醒家长正确安装儿童安全椅的重要性,儿童安全椅必须正确安装,因安装说明或标签欠清晰致令安装错误,可能令保护程度大大减低。
家长在安装前应细阅说明书,了解并熟习正确的安装方向和安全带摆放位置,有疑问应向代理商或零售商查询。
目前儿童安全椅的测试标准,未有把侧面撞击纳入测试范围,至于测试的结果宜考虑作出改善。
产品使用过大包装的研究
消费者委员会发现,市面部分产品有使用盒大馅小的包装,不但浪费资源,对环境亦有不良影响。亦令消费者难以凭包装外观估计产品的实际容量。
消费者委员会进行商品包装的调查发现,在19种个人护理及化粧用品样本当中,包括:营养补充剂(如维他命丸)(3),发蜡(3),护肤品(7)及眼部化妆品(6),有16个样本(84%)的实际含量少于容器的50%。
研究实际计算出(a)产品占内容量(盛载产品的部分)的比率和(b)产品占外容量(包外壳)的比率,结果发现:
- 有营养补充剂只占内容量的13%,最多也只占36%,若以外容量比较,最低的是12%,最高32%;
- 发蜡相差最小,是内容量的99% - 100%,以外容量计是61% - 69%;
- 护肤品所占比率分别是56% - 100%,21% - 36%;
- 眼部化装品所占内容量比率是43% - 100%,但以外容量计算只有7% - 24%,显示容器较大和存有虚位。
总的来说以产品与内容量比较,19个样本中,有4个样本的实质容量低于容器的一半。
若把产品与外容量比较,两者相差幅度更为显着;19个样本当中,有16个样本低于容器的一半。
调查又包括模拟购物测试,56位自愿参与者单凭产品外观用肉眼去判断不同组别产品的重量及容量,测试的时候均遮蔽产品上的容量标签,而参与者亦不得触摸产品或包装。
结果清楚显示消费者难以从产品包装外观,正确地掌握产品实际的容量及重量等资料。一般消费者习惯以包装的大小来估计产品容量。
在判断4个不同高度但容量一样的樽型沐浴露时,95%的受访者误以为产品含量、容量不同;更有27%的受访者以为外形最高的容器含量最多。
在同类型测试当中,86%的受访者错误以为高矮包装不同的护肤品含量不一样,但实际上是相同的;而有43%的受访者则相信容器外观最大的一个样本含量最多。
在选购货品时,消费者应注重包装上标示的重量、容量等资料,不要凭外观定内容。
遵循环保原则,包装经营者在设计包装时可多使用循环再用的物料,及可回收、重复使用的容器。
小心尖头高跟鞋影响足部健康
酷爱尖头高跟鞋的女士请注意:长期把脚趾紧夹在不合脚形的三角鞋笼可能会对足踝构成严重损害!
消费者委员会提示女士们,在选购鞋履时,必须特别小心。长年累月及连续性穿着异于脚形的鞋履,可能会令关节永久变形,如拇趾关节变形致「拇外翻」、和曲脚趾的「槌状趾」。
香港足病诊疗师协会近期完成的调查发现,1900名被访者当中,有36%有厚茧、鷄眼等问题,9%找不到合适的鞋履。根据美国脚及脚踝骨科医学会的资料显示,尖头加上高跟的鞋履对脚部健康的影响甚为严重。高跟鞋令脚掌承受过量压力,并把脚趾推向鞋头前端,再加上鞋头又尖又窄,导致足部不适,长期穿着更可引致疼痛的拇外翻及槌状趾及足部变形等的情况。
此外,拖鞋式高跟鞋虽然容易穿着,但容易松脱却是问题关键。
这类鞋需靠脚趾及脚底肌肉抓紧鞋子,双脚肌肉过于用力而引致筋肌劳损,长期穿着会形成过劳,并可导致足底筋膜炎。
尖头高跟拖鞋又容易松脱,令穿者较易绊倒,故不适宜驾驶、上落公共交通工具或经常在户外工作的人士。
为顾及足部健康,爱穿尖头鞋一族可挑选设计较佳及适合自己脚形的鞋,同时亦应避免鞋跟过高,以减低对足部可能产生的损害。每人的脚形各有不同,消费者应选择适合自已脚形的鞋款,而不是让足踝去适应鞋款。
年青人穿上不合脚形的鞋产生的问题多为小毛病,如鷄眼及茧;但到中年及老年时,这些日积月累频繁而细微的创伤可演变成严重的足病。糖尿病患者及先天易患拇外翻的人士对鞋履的选择尤应谨慎。
消费者须小心激光美容
爱美人士使用激光美容,必须小心。
香港大学最近的激光或彩光美容和脱毛的调查显示,大部分被访者不知道使用高能量激光或彩光美容可能有副作用。
为了提醒爱美人士不可忽略激光脱毛的危险性,今期《选择》月刊详尽介绍激光如何应用于美容特别是脱毛。
报告指出,目前部分欧美国家均严格限制非医护人员使用高能量激光器。
但本港却未有相类的管制。因此,美容师等非医护人员操作高能量激光器的情况非常普遍,并不受任何监管。
消费者委员会认为政府宜检讨现行做法,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在缺乏法例监管下,光顾激光美容服务的消费者可能需承受非专业人士误用高能量激光的风险。
用于脱毛的激光器一般属高能量,误用可能引致皮肤组织严重受损。
必须透过皮肤组织对激光的反应,才可确定正确的激光能量,但非医护人员往往采用固定的激光能量,未必可达到预期效果,或可能导致水泡、红肿、色素过深或过浅。
在1999及2000年,本会共接获7宗有关美容院激光服务的投诉,今年上半年已有6宗,其中3宗涉及激光脱毛。
网友购物没有积极保护个人私隐
个人私隐保障是网上购物的重要课题,消费者须加倍留意。
根据消费者委员会最近一项网上购物的调查,只有11.7%的网上购物人士在购物前详细阅读有关公司的个人私隐声明。比例低于对其他上网事项关注。
奇怪的是调查显示,消费者上网购物最关注的问题则以「个人私隐保障」居首(46.3%),其次是「资料传送安全度」(39.4%)、「产品素质」(36.7%)、「产品价钱折扣」(34.6%)、「网站经营者的名气」(34%)及「送货方便程度」(30.9%)。
不阅读网站私隐声明的原因各有不同:有些人觉得这些资料不重要(25.9%),有些对该网站有信心(21.3%),有些则是因为在网页上找不到私隐声明(16.7%)。
基于调查结果,消费者委员会建议网站应把私隐声明及各项重要资料放于显眼位置,方便消费者阅读。消费者也应坐言起行,积极地去保障个人私稳。
若网站把用户的个人资料用于市场推广,应让消费者选择是否参加,让消费者决定是否收取宣传资料。
调查亦发现7.3%网上购物人士曾经参加网上拍卖或投标活动,最多是竞投影音/影像器材(18.8%)、电脑/PDA(17.6%)及电子通讯器材(17.6%)。
参与网上拍卖或投标活动的人士中,约7成未能投得物品,投得者中有69%认为货品物有所值。
本会于2000年共收到53宗有关网上购物的投诉,2001年1月至7月共收到27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