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专栏文章
  • 2014.10.24

消费娴谈—黄凤娴

21世纪开始未几,人口老化已经成为全球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挑战。根据联合国的界定,男女达到60岁就进入老龄阶段,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如果老龄人达到l0%,那么这个城市就是老龄化的城市,这个国家就是老龄化的国家。

香港的人口结构亦已步入老龄化,到2031年,人口中每4位就有1位的年龄在65岁以上。社会公共政策要筹谋之外,对于商家企业来说,亦代表着一个藏金蕴银的大市场。围绕银发市场应运而生的产品如春笋般成长,有服装、旅游、美容、保险等各适其适。当中,以保健、医疗产品的市场最被重视。不论中西科学,平价贵价的保健食品或用品,都愈来愈多。为了吸引更多长者消费,一些价格高昂的消费品更推出分期付款,供未能一次付清的选择月缴式付款。

我尝试从消费心理略加分析:长者愿意购买高价保健用品、食品是很合理的预防性或补偿性消费心理。这新一代的长者,他们有一定的教育程度,对健康的追求也热炽,特别在没什么家庭负担的情况下更想在晚年多享消费乐趣。他们辛劳半生,年青时收入要照顾家庭,待子女成长,自然愿意多花费在自己身上。延年益寿、青春常驻带来最直接的满足感,所以冠以「保健」、「回春」的产品,最容易触动他们。

另一个相连的消费群组是长者的子女和近亲。他们或因工作繁重、或因要照顾自己孩儿,可以陪伴家中父母和长辈的时间不多,自然希望奉上心意作为补偿。对于这群孝儿孝孙,最能直接表现他们心意的,同样是能满足父母消费需要的产品了。

无论预防还是那种补偿心理,消费者应时刻提醒自己的是,这些「保健」、「回春」产品是否真有其效用。尽管想消费,但仍要有理性审慎地消费,才能避免堕入消费陷阱。事实上,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多休息、多运动和注意饮食同样是「保健」、「回春」的妙品;而孝儿孝孙们,多留点时间陪伴父母长辈,这无价的关爱可能更令他们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