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家长注意──子女消费的心声

  • 专栏文章
  • 2014.08.01

消费娴谈—黄凤娴

消委会与教育局合办的「消费文化考察报告奖」不经不觉已有十五个年头,而每年都有不少优秀作品,不但令人喜出望外,更会发人深省。

时光倒流,「消费文化考察报告奖」于1999开展,目的是透过专题研习活动向年轻一族灌输消费权益和责任的概念,由最初只有64间学校的166队同学参加,发展至今累积十五年已有来自331间中学超过10,700队同学参加这报告奖。

今期想与读者分享初级组的冠军作品,题为《进击之子女》。

回想童年时,自己的消费选择权可以说是「零」,消费权和能力完全操纵在父母兄姊之手,乖乖的请不要过问。时至今天,时下年轻人或多或少有自己的零用钱,「消费空间」可能会好点儿,但事实又如何?他们心里想什么?

获得初级组冠军的是宣道会陈瑞芝纪念中学四位中三学生,他们尝试了解一众父母何时「放手」,让他们的子女自行决定消费的选择。同学发现,父母的抉择并不是铁板一块,没有所谓放诸四海皆准的界线,却有一些规律,例如较年幼的时候,子女已经可以自由选择送赠圣​​诞卡的款式、报名参加什么兴趣班。但有趣的是,内衣裤的款式却与手提电话一样,都是青少年在成长后才有自由去选择,原来受访的一众青少年对于一些别人看不见的消费上,都会比较没意见。

当子女说没选择,父母说有「已选择的选择」。父母子女双方如何出奇制胜?面对父母寸步不让,子女则各出奇谋,有的收起利是钱,故意报细数,之后偷偷地购买心头好;有的买了贵价商品,却瞒称是「街边货」或「买一送一」的赠品;亦有的同学因为父母不容许每日使用平板电脑超过十五分钟,而千方百计的在萤幕上套取指模痕迹,破解密码。

踏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希望在日常的消费生活中,有多一点的自主权,父母也许亦未察觉孩子的成长变化,实在未习惯他们逐渐提出的消费选择。当然从沟通方面​​,需要双方多点磨合,父母要明白一点子女的心声,子女都应该理解父母的睇法,互相尊重。可惜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这场「消费话事权」的家庭拉锯战上,消委会选择月刊的选择指南亦未必能大派用场。

下期再分享高级组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