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家長注意──子女消費的心聲

  • 專欄文章
  • 2014.08.01

消費嫺談—黃鳳嫺

消委會與教育局合辦的「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不經不覺已有十五個年頭,而每年都有不少優秀作品,不但令人喜出望外,更會發人深省。

時光倒流,「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於1999開展,目的是透過專題研習活動向年輕一族灌輸消費權益和責任的概念,由最初只有64間學校的166隊同學參加,發展至今累積十五年已有來自331間中學超過10,700隊同學參加這報告獎。

今期想與讀者分享初級組的冠軍作品,題為《進擊之子女》。

回想童年時,自己的消費選擇權可以說是「零」,消費權和能力完全操縱在父母兄姊之手,乖乖的請不要過問。時至今天,時下年輕人或多或少有自己的零用錢,「消費空間」可能會好點兒,但事實又如何?他們心裡想甚麼?

獲得初級組冠軍的是宣道會陳瑞芝紀念中學四位中三學生,他們嘗試了解一眾父母何時「放手」,讓他們的子女自行決定消費的選擇。同學發現,父母的抉擇並不是鐵板一塊,沒有所謂放諸四海皆準的界線,卻有一些規律,例如較年幼的時候,子女已經可以自由選擇送贈聖誕卡的款式、報名參加甚麼興趣班。但有趣的是,內衣褲的款式卻與手提電話一樣,都是青少年在成長後才有自由去選擇,原來受訪的一眾青少年對於一些別人看不見的消費上,都會比較沒意見。

當子女說沒選擇,父母說有「已選擇的選擇」。父母子女雙方如何出奇制勝?面對父母寸步不讓,子女則各出奇謀,有的收起利是錢,故意報細數,之後偷偷地購買心頭好;有的買了貴價商品,卻瞞稱是「街邊貨」或「買一送一」的贈品;亦有的同學因為父母不容許每日使用平板電腦超過十五分鐘,而千方百計的在螢幕上套取指模痕跡,破解密碼。

踏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希望在日常的消費生活中,有多一點的自主權,父母也許亦未察覺孩子的成長變化,實在未習慣他們逐漸提出的消費選擇。當然從溝通方面,需要雙方多點磨合,父母要明白一點子女的心聲,子女都應該理解父母的睇法,互相尊重。可惜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在這場「消費話事權」的家庭拉鋸戰上,消委會選擇月刊的選擇指南亦未必能大派用場。

下期再分享高級組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