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香港人不僅喜愛到日本旅遊,吃盡當地美食,即使日常外出用膳,壽司、魚生這些日本料理,都是不少人的心頭好。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統計,2022年本港進口超過44億港元的日本水產,進口貨值佔比達19%,是日本第二大海外市場。一個食肆評分應用程式的資料亦顯示,香港這片彈丸之地,竟有數千間日式食店,香港人對日本食品的熱愛程度可見一斑。
然而,為了保障本港的食品安全,特區政府審視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總結報告、日方提供的資料及國家專家的意見等因素後,認為目前未能保證日方的核廢水淨化裝置能長期連續有效運作,以及排放計劃不會對食物安全以至海洋生態構成任何潛在風險,決定自排放當天起,禁止來自東京、福島、千葉、栃木、茨城、群馬、宮城、新潟、長野和埼玉共10 個都縣的水產品進口,包括活生、冷凍、冷藏、乾製或以其他方式保存的水產、海鹽,以及未經加工或經加工的海藻。惟市民從日本買手信回港或免費送贈親友則不受限制。環境及生態局每個工作天均公布有關日本進口食品樣本的輻射檢測結果、本港水域環境輻射水平及本地漁獲輻射水平。
本會認為,從確保食品安全及保障公眾健康的角度出發,這個禁令是有必要的,因為排放核污水的做法是史無前例,對人類及生態的影響,存在很多未知之數。縱然有學者指出,核電站內1000個儲罐中的氚,轉換成純氚水後的總量只有16克,相等於排放期內,每月在大海倒入一滴眼藥水,對環境影響非常輕微;然而,亦有環保組織的核能專家表示,日本政府處理核廢水的「多核種除去處理系統」(ALPS)是徹底失敗的,因為除了氚,還有放射性碳(碳14)及其他放射性核素(鈈的同位素、碘-129、鍶-90)會一併被排入海洋中,所造成的風險絕對不容忽視。事實上,東電亦公布於8月31日採集的海水樣本中檢測出10貝克的氚,是開始排放核廢水後首次檢出氚,雖未達到須停止排放的標準,但已接近可檢測氚濃度的下限。
禁令一出,首當其衝的當然是日式料理店。有食肆形容,核廢水就好像「一盤冷水」倒向飲食業,因為生意於疫情過後剛剛稍有起色,但突然又出現嚴重打擊食客信心的的核廢水問題,令生意急跌3、4成。有食肆亦反映,即使是由日本其他非高風險地區空運抵港的魚生,因為要加強抽驗,趕不及即日晚市供應,不但影響新鮮程度,因不是「即日貨」更需減價求售,又或深受食客歡迎、講求食材的新鮮程度的「廚師發辦」 (Omakase),更困難重重,種種問題都對飲食業造成嚴重衝擊。
然而,本會深信香港食肆在復常後的經營環境儘管與黃金年代已大相逕庭,但遇到障礙的應變能力,仍十分靈活敏捷。本會已觀察到飲食業界已迅速尋找到替代貨源,例如北海道、九州,甚至歐美及內地等,相信只要價格合理,以本港消費者的適應能力之高,定必能接受不同產地的食材。食肆亦可考慮調整菜式,例如供應多些熟食;業界亦可加強推廣其他種類的佳餚美食,讓消費者有更多不同類型的選擇,或許是令這個美食天堂能不斷大膽創新、再次大放異彩的好契機。
12年前,當福島核災難發生之後,包括本港在內的多個鄰近國家及地區亦曾經禁止日本高風險都或縣的食品入口,當時飲食業自然首當其衝,但經此一役,已累積足夠經驗會足以化解再次發生的問題。本會期望日方能夠提供更多監察排放核廢水的科學數據,好讓各地政府能對生態和食物安全的影響嚴格把關,有效保障消費者享有安全食物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