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基因測試「未病先知」「預測未來」存疑 尋求醫護意見免徒添焦慮

  • 2021.07.14

近年消費者對健康日益重視,不少人希望借嶄新檢測技術,預視身體各種毛病,及早治療。市面上亦出現林林總總的基因測試服務,包括癌症診斷、營養基因組學測試,甚至用以預測兒童的行為和性格等,收費由數百元的單項測試至近10萬元的綜合檢測不等。消費者委員會派員以一般顧客身分,向這類公司查詢服務詳情,發現不少公司提供的基因測試,至今仍有待臨床研究結果證明其可靠性,檢測結果存疑。消委會提醒消費者,預測性的檢測,有機會受多個基因或外在因素影響,甚至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等問題。故此,消費者在進行這類檢測前,必須尋求專業醫護人員(例如主診醫生)的意見,再決定是否接受檢測,以免繳付大筆檢測費之餘,出現誤診,或增添不必要的焦慮。

癌症為本港疾病的頭號殺手,不少消費者希望「未癌先知」,防患於未然。現時基因測試在癌症應用上可分為兩類:一是透過研究癌細胞的分子變化來診斷和治療癌症,稱為伴隨式診斷;二是預測患癌風險。

遺傳性腫瘤基因檢測是其中一種,以此進行基因篩查,希望在患癌症之前發現有害的基因變化,便可以預防和及早診斷,這類遺傳傾向測試,較適合家族中有病史的人士。然而,預測性測試的結果有可能是「模棱兩可」或「意義不明」,亦有機會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

有醫學專家指出,有些遺傳性癌症基因測試,借分析存在於血液或尿液等不同體液是否帶有癌細胞基因變異的訊號,但並非適用於所有種類的癌症。對於部分種類的癌症,這類嶄新的檢測指標性有限、意義不大,例如,用於檢測乳癌的靈敏性相對較低。

調查亦發現有測試服務公司聲稱能檢測多達500個與癌症相關的基因,並且按不同基因組合收費。部分公司更表明,即使沒有醫生轉介,亦可安排專業人員為客戶分析報告內容,以及建議進行測試的項目;亦有公司表示,其測試結果並非醫療報告。消委會提醒消費者,檢測前後均須由主診腫瘤科醫生提供專業意見,並應在醫生臨床督導下進行,確保基因組合的覆蓋範圍與治療計劃相符,以免浪費金錢。此外,有家族病史的較高風險人士,更須全面討論後才決定是否測試,以確保測試的益處大於可能出現的焦慮或甚至被歧視的情況。

對於坊間出現針對兒童基因測試服務,就着天賦、行為、性格及自閉症傾向等方面提供檢測服務,有些甚至明言年齡低至0歲嬰兒已可接受檢測。消委會提醒,儘管基因對天賦、行為和性格等都有一定的影響,惟不能單憑基因測試結果便預測兒童未來的發展和成長,因為後天環境,包括家庭培育、社會文化、教育質素等,對兒童日後的發展也很重要。孕婦更加不應以簡單的基因測試來判斷胎兒是否患有自閉症,甚至以此決定是否墮胎,做法危險。

此外,有部分服務供應商提供「營養基因檢測」,指能根據不同人的基因情況提供個人化飲食建議。香港營養師協會指出,食物過敏、肥胖和二型糖尿病等疾病,都不能單憑基因檢測結果作判斷,最終是否會患上該等疾病,還要視乎環境和行為等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香港醫學會的兒科醫生就認為,若家長單憑基因測試結果來判斷食物過敏,則較大機會導致偏差,甚至錯誤地避開了根本沒有引致過敏反應的食物,白白錯失營養。至於預防肥胖方面,即使基因測試預測為高風險的人,現時也沒有特別的預防策略或治療方法,同樣需以健康飲食和體能活動方式去預防。反之,即使預測為低風險,如果生活習慣欠佳,亦不能保證不會肥胖。

消費者選用基因檢測服務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 進行基因測試前應尋求專業醫護人員的意見,考慮實際需要和風險;
  • 慎防基因測試供應商利用測試結果,趁機推銷營養補充劑或治療方案,這些產品在營養學上可能沒有必要,若過量或濫用更有可能損害健康;
  • 進行基因測試前需要考慮個人私隱問題,應要知道誰人有權知悉其基因測試結果,有甚麼程序去保護結果資料,測試完成後樣本的處理方法等。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的權利(包括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