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慎用智能裝置保障私隱 提高保安意識免個人資料外洩

  • 2019.03.14

智能家居是大勢所趨,不同種類的連網產品已陸續在市場出現。今年全球消費者權益日(3月15日)的主題是「可以信賴的智能產品(Trusted Smart Products)」,提醒消費者慎用具連線功能的智能裝置,以防私隱及個人資料外洩,更應主動做好裝置的保安措施,包括為每件裝置設置密碼、手動設置最高的安全及私隱設定,及在無需要時關掉裝置的鏡頭或錄音等功能。

消費者委員會指,隨着科技發展,已有很多家居電器,例如冷氣機、雪櫃、洗衣機、電燈、電飯煲和吸塵機等,都加入通訊功能,透過互聯網互相傳送資料及發出指令,形成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連網更可延伸至門鐘、門鎖及窗簾,以及一些傳統上沒有連線功能的物品,例如可收集運動數據的運動鞋、監測身體狀況的衣服、具備人工智能的兒童玩具,以至可偵測容量已滿及發出通知的垃圾桶等,方便消費者跨越時間和地域限制,有效掌控日常生活細節。

智能家居為活動能力有限的長者及殘疾人士帶來的便利更明顯,一些家居電器加入遙控或聲控功能,可將長者身體健康狀況指數,例如血壓及血糖數據傳送到已聯網的醫療中心;獨居長者一旦在家中發生意外,親人或服務機構透過遠程監控獲得通知,便可立即召喚救援人員出動緊急救助。

雖然市場上的智能家居產品五花八門,透過網購,選擇更多,但消費者需注意這些產品或會因電壓及電源插頭規格等問題而不適合本地使用。此外,產品的質量也良莠不齊,部分更可能不符合國際標準,購買時應小心選擇。更嚴重的是私隱及個人資料外洩的風險,由於各裝置均互通互連,一旦黑客攻破其中一件裝置,便有機會入侵經物聯網連接的其他裝置。

2016年,黑客以惡意軟件入侵大量物聯網裝置,包括網路攝影機和路由器等,從而建構一個殭屍網絡,即黑客透過網絡操控大批受感染的裝置,由於裝置繼續如常運作,用戶未有即時發現;直至同年10月,黑客以「受感染」的物聯網裝置,要脅美國1家互聯網管理公司,並發動分散阻斷服務攻擊,即利用大量裝置同時向目標伺服器傳送請求,務求耗盡目標伺服器的系統資源,令其提供的服務突然中斷,數個知名的社交媒體網站包括Twitter及reddit等服務亦受影響。

也有1款為保護兒童而設計的智能手錶,黑客可輕易利用程式漏洞進入裝置系統,除獲得儲存於裝置上的個人資料,還可以「騎劫」系統的管理權,從而在裝置上發出惡意匿名電話或竊取物主的位置,隨時危害配戴兒童的安全。

事實上,過去幾年消費者對網絡私隱愈趨重視,去年一項全球調查顯示,52%受訪者對於網絡私隱的關注度較1年前上升,其中22%表示提高很多,30%則表示有所提高;香港亦是調查地區之一,分別有18%及40%的受訪港人表示對網絡私隱關注提高很多及有所提高,佔總數達58%,在25個調查地區當中排名第8,反映港人對網絡保安的意識不弱。

為協助製造商生產更安全可靠的智能裝置,國際消費者聯會推出「消費者物聯網可信賴的產品設計指引(Consumer Internet of Things Trust by Design Guidelines)」,列出6大建構可信任物聯網的原則,從保安、私隱、透明度、支援弱勢消費者、客戶支援及投訴處理和環境6個方向,說明應如何令智能裝置成為可信賴的產品,並分享一些成功案例。指引亦附設6張檢視清單,讓製造商評估是否已達至上述的6項原則。

要避免私隱及個人資料外洩,消費者在購買及使用智能裝置時,應留意以下事項:

  • 購買須連線使用的產品時,應先瞭解產品設計,包括是否可自行更改密碼及調整私隱等級設置,及是否有定期軟件更新以修補保安漏洞;
  • 先瞭解產品有否被發現牽涉任何安全或私隱問題,製造商過去有否牽涉欺詐、盜竊或各種違法行為,只選擇信譽良好、值得信任的製造商生產的智能裝置;
  • 不少智能裝置出廠預設的密碼,往往很容易被查得或攻破,消費者應為每件裝置設定獨一無二的登入密碼,更不應向其他人透露密碼;
  • 部分智能裝置的安全保障選項會預設為最低級別,使用前應手動改至較高級別的安全及私隱設置。如裝置被入侵,或會被植入惡意程式,因此應定期將裝置完全還原重設,如使用期間發現裝置懷疑被入侵,應到生產商的網站或聯絡供應商尋求協助;
  • 大部分生產商會發放更新軟件以修補安全漏洞,用戶應定期更新,如裝置設有自動更新功能,應設置為開啟;
  • 智能裝置的不少功能,或會在用戶不知情下持續監察用戶,所以在沒有需要的情況下,應關掉相關功能,包括裝置上的拍攝鏡頭、收音咪及定位追縱程式等,如不需要使用裝置時,應完全關機;
  • 消費者應定期檢查物聯網裝置對應網路的狀況,一旦發現有異常情況,例如傳輸速度下降或有不明的裝置連結網路時,應盡快向專業網路安全人員求助;
  • 購買智能裝置前,應先想清楚產品是否對日常生活上帶來很大幫助,才決定是否購買,不要輕易受商家吹捧影響,最終造成浪費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的權利(包括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