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家居保險保費和保障項目差異大 樓齡逾40年多須核保

  • 2018.04.16

「安居樂業」是很多打工仔女辛苦打拼的目標,無論自置還是租住,為家居增添保障,愈來愈多人會選擇購買家居保險。不過正因為只求「安心」,不少消費者對家居保險的條款及受保範圍往往不甚了解。消費者委員會比較22個家居保險計劃,發現無論在保費、保額、受保項目或額外保障,以至俗稱「墊底費」的自負額都有很大差別。同一單位在不同計劃下保費相差可近2倍,即使保費相若,個別項目的保額也可相差逾倍;「墊底費」的差距更大,其中法律責任保障的「墊底費」差距更可達39倍,消費者選購前須細心比較,以免錯選不合適的計劃。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字顯示,2016年年底本港116萬個私人住宅單位中,有逾3成(約37萬)單位樓齡超過40年。是次比較的22個計劃中,有4成半(10個)都以40年作為受保單位的樓齡上限,即每3至4個投保單位中,便有1個需要個別核保。即使最終獲批,亦可能有附加條款或保費、保障項目、賠償限額等或與標準保單不同。另有7個計劃亦設有樓齡上限,由最低的25年至最高的55年不等。

消委會提醒消費者,應按自己家居財物價值和的實際需要而選擇家居保險計劃,如果單從保費多少作考慮,有機會選了部分保障未必合用的計劃,日後索償時才發現問題容易引起爭議。

消費者委員會去信22間保險公司查詢有關家居保險的詳情,最終收到13間公司回覆,提供合共22個計劃的資料作比較。家居財物全險是家居保險最主要的部分,而不同計劃對「家居財物」和不保事故或物品的定義有所不同。研究發現,保額差異頗大,由$20萬至$300萬不等,不同計劃亦會就不同類別財物設每件物品的賠償上限,一般家居用品由每件$5,000至$30萬不等,如果家中有個別財物價值較高,宜選每件賠償上限較高的計劃。

家居保險的另一部分是伸延或附加保障,例如大部分計劃都會提供因室內裝修工程引致的家居財物損毀賠償,亦有計劃設有遷居/搬運、暫存家居物件、臨時居住或租金津貼等,計劃之間的附加項目及保額都有所不同,例如臨時居住津貼的每年保額由$15,000至$30萬不等。

有15個計劃亦有提供個人財物、現金遺失等保障,其中12個的保障範圍更屬全球性,個人財物的保障額由每年$2,500至$30萬不等,普遍為每年$1萬至$2萬。另外,有20個計劃設第三者法律責任保障,以業主或租客身份所引致的第三者法律責任為例,保額由$200萬至$1,500萬不等。

此外,部分計劃設有一些較特別的其他保障項目,例如名種犬隻意外死亡/偷竊保障、信用卡欠款保障、學校停課津貼及銀行保險箱內貴重物件損失保障等,消費者宜留意相關細節,才作選擇。

在保費方面,20個計劃都以單位的建築或實用面積計算,2個則簡單以矮房或非矮房計算。是次調查模擬7個不同面積、類型及樓齡的單位作例子,再計算保費作比較,但結果保額和保障範圍差別很大,而公營房屋所需保費與私人住宅比較未有顯著分別。

以1個實用及建築面積分別為321平方呎及440平方呎、樓齡4年的私人單位計算,有13個計劃可提供$100萬家居財物保額,每年的保費由$500至 $1, 480不等,相差近2倍。保費相差大,保障範圍及保額亦有差別。以個人意外保障及法律責任保障為例,保費$500的計劃,保額分別為$10萬及$500萬,較保費最貴的計劃提供的$40萬及$1,000萬分別少3倍及1倍。

部分計劃的保費相若,不過保障範圍及個別項目的保額亦有明顯差異。以實用及建築面積分別為470平方呎及627平方呎、樓齡12年的單位為例,其中2個計劃的全年保費只相差$2($1,428及$1,430),其中較貴的計劃雖然未有包括較常見的室內裝修/翻新工程保障,但卻提供家傭財物損失及較少有的檢疫隔離津貼及租約責任等保障。

除了保額及保障範圍有差別,幾乎全數計劃都就家居財物損失保障設「墊底費」,例如由「水」引致的損失,包括水浸、水管爆裂及雨水滲漏等,以投保單位25年樓齡或以下,家居財物保額達$100萬的計劃為例,「墊底費」由  $250至$3,000不等,相差可達11倍。至於法律責任保障的「墊底費」差距更大,由$250至$1萬不等,差距可達39倍。

另外,不少消費者未必能分辨家居保險及樓宇保險,家居保險只保障家居財物,但一些有關樓宇結構例如牆壁、天花、外牆或水管等損毀或引致的損失或開支,一般都不在受保範圍內,如需有關保障,可購買俗稱「火險」的樓宇保險。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 的權利(包括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