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結果
測試結果
纖維成分
標示纖維成分準確度高
參考歐盟法規,紡織品在標示纖維成分時必須符合準確性要求。以單一纖維製成的衣物,其標示成分必須與實際成分完全相符;混紡纖維的衣物,其標示成分與實際成分的差異不得超過3%。測試發現,全部樣本標示的纖維成分與實際檢測出的差異均符合歐盟法規的要求(各樣本的詳細纖維成分見列表)。
透氣度
透氣度愈高 愈易排出皮膚濕氣
人體在靜止或運動狀態下,皆會因新陳代謝產生熱能,進而形成「濕氣」。「濕氣」會由皮膚表面透過衣物布料上的微孔散發至空氣中。若布料的透氣性能欠佳,「濕氣」便會滯留在皮膚與布料之間難以排出,逐漸凝結成水珠,產生悶熱及濕黏的不適感,長時間甚至可能令皮膚容易受刺激而出現紅疹或過敏反應。因此,衣物的透氣性能是影響穿着者舒適度的關鍵因素之一。
透氣性能佳
「濕氣」會由皮膚表面透過衣物布料上的微孔散發至空氣中。
透氣性能欠佳
「濕氣」滯留在皮膚與布料之間而難以排出,並會逐漸凝結成水珠。
各樣本透氣度不俗
測試參考美國材料及試驗學會標準ASTM E96及ASTM E96M進行,透過量度樣本在24小時內讓水氣穿透至外層的水氣流量,以評估其透氣表現。量得的水氣流量愈大,代表透氣度愈高,即樣本愈容易排走濕氣,有助於提升穿着時的通爽與舒適感。
測試結果發現,各樣本的透氣表現不俗,量得的水氣流量都頗高,穿着時通爽舒適,不會感到「焗身」。人造/混合纖維樣本中,「TOPVALU」(#2)、「GUNZE」(#3)、「B.V.D」(#6)、「SOLMAGLIA」(#7)、「平松工業」(#9)的透氣度較高;全棉纖維樣本則以「JOCKEY」(#11)、「無印良品」(#12)及「ALFINO SENSE」(#13)的透氣度較高。
排汗及水分蒸發表現
內衣的排汗原理
內衣的其中一項主要功能是吸汗,以防汗水直接滲透至外衣,避免造成外衣濕漉漉的尷尬情況。除了吸汗功能外,內衣布料亦應具備良好的排汗(moisture wicking)性能,以提升穿着時的舒適度。排汗功能的原理是利用布料纖維的微細坑槽的毛細管現象(又稱芯吸作用),將汗水從皮膚表面吸收,從布料內層傳送至外層再迅速擴散,以便汗水能快速蒸發於空氣中。
2款樣本能快速把水分擴散
技術人員參考美國紡織化學師與印染師協會標準AATCC TM198進行了水分傳導性能測試,透過量度樣本布料在特定時間內的水分擴散面積,從而計算其水分擴散速度。擴散速度愈快,代表樣本的水分傳導性愈好,即汗水能愈快在布料表面擴散以便蒸發。
人造/混合纖維樣本之間的水分擴散速度介乎0.6mm2/s至93.8mm2/s,差異顯著,最快與最慢的樣本相差逾155倍。其中表現最佳的樣本是「B.V.D」(#6),擴散速度達93.8mm2/s;「TOPVALU」(#2)及「M&S」(#5)的表現亦不俗,水分擴散速度均超過20mm2/s以上,獲4點評分。「平松工業」(#9)則表現遜色,擴散速度僅為0.6mm2/s。
至於5款全棉樣本,除了「JOCKEY」(#11)的水分擴散速度達50.8mm2/s,表現優異之外,其餘樣本的水分擴散速度則普遍較低,由1.3mm2/s至13.2mm2/s。
樣本間的水分蒸發速度參差
汗水若能透過布料的芯吸作用迅速傳送到內衣表面擴散並快速蒸發,便能有效讓穿着者保持乾爽與舒適。因此,除了比較樣本的水分傳導能力外,亦同時評估其水分蒸發速度(drying rate)。
技術人員參考AATCC TM201標準從內衣樣本剪出3塊面積為15厘米x15厘米的測試樣本,覆蓋在模擬人體皮膚的電熱板上,並在電熱板表面加入0.2毫升的水分,以模擬人體出汗的情況。透過儀器記錄水分蒸發所需的時間,從而計算出水分蒸發速度。每款內衣樣本會進行3次測試,並取其平均值。水分蒸發速度愈高,愈能維持皮膚乾爽。
測試結果顯示,9款人造/混合纖維樣本每小時能蒸發約1毫升至3.36毫升的水分,其中以「UNIQLO」(#1)的水分蒸發速度較快,為每小時3.36毫升。「Baleno」(#4)、「M&S」(#5)及「平松工業」(#9),每小時只能蒸發1毫升至1.03毫升的水分,速度相對較慢。
此外,全棉纖維樣本的水分蒸發速度由每小時0.73毫升至1.32毫升。樣本中,以「雞仔嘜」(#10)的水分蒸發速度較快。速度較慢的為「JOCKEY」(#11)及「Byford」(#14),每小時分別只能蒸發0.84毫升及0.73毫升的水分。
縱然全棉纖維樣本的水分蒸發速度普遍較人造/混合纖維樣本的慢,是次的排汗表現及水分蒸發速度測試結果卻發現,部分以全棉或含較高比例棉成分製造的樣本,其表現亦不遜於一些聲稱具吸濕、排汗或速乾功能的人造/混合纖維樣本。
其他影響排汗表現的因素
布料的厚薄亦是影響其乾燥速度的因素之一。布料愈厚,吸水後積存的水分愈多,水分蒸發所需的時間亦會相應延長。相反,輕薄布料有助水分迅速蒸發,其中網布(mesh)因其網孔結構,有助空氣流通,促進汗水蒸發與散熱,適合在炎熱天氣穿着。至於較厚或是乾燥速度較慢的傳統全棉內衣,則較為適合天氣涼爽時穿着。
整體而言,衣物的排汗及快乾效能不僅取決於纖維材質及其物理結構,亦受布料的織造工藝、厚度、紗線密度及表面加工處理等因素影響。消費者可根據個人喜好、使用習慣及不同季節選擇合適的內衣產品。
抗菌消臭比較
了解汗液與氣味
不少人也曾遇過衣物因被汗水沾濕而散發出難聞氣味的尷尬情況,即使清洗後,異味還是揮之不去。其實,汗液本身並沒有氣味,汗液的主要成分包括水分、蛋白質、脂肪、鹽分及微量礦物質;惟當汗液殘留在衣物上並與皮膚表面的微生物接觸後,該些微生物會分解汗液中的有機物質,從而產生令人不悅的氣味。部分衣物製造商會採用不同的異味控制技術,讓衣物長時間保持清新,以助消費者解決因出汗而使衣物產生異味的困擾。
異味控制方法主要分為防臭(odour prevention)及消臭(odour elimination)。防臭是透過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從源頭減少異味的產生;消臭則是吸附或分解衣物已產生的異味分子,達到去除氣味的效果。
抗菌表現
天氣悶熱時,人體會以排汗的方式去維持正常體溫,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衣物容易成為微生物滋生的溫床。布料的抗菌效能愈高,即愈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產生異味的機會亦愈低。
參考實驗室的意見,日本JIS L1902標準在抗菌紡織品測試範疇中發展較早,其測試方法適用於測試各種抗菌紡織品的抗菌效能,而且在國際紡織品行業中廣泛被採用,因此,本會參考該標準中的測試方法,評估5款在產品資料或包裝上標示具備抗菌、抑菌功能的樣本(#1至#5)的抗菌表現。按標準的要求以金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肺炎克雷伯桿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作為代表試驗菌種,而該2種菌種的測試會分別進行。技術人員將一定濃度的菌液分別滴加在測試樣本表面和對照實驗的布料表面,並在特定溫度和濕度下培植。培植結束後,透過數算存活於測試樣本上試驗菌種的數量,並和對照實驗布料上的試驗菌種數量比較,計算出抑菌活性值。按標準的要求,測試樣本的抑菌活性值應達2.0或以上,才被視為有效抗菌。而抑菌活性值愈高,代表抗菌效能愈高。
為評估樣本抗菌效能的持久性,每款樣本分別於洗濯前及洗濯50次後(模擬用家在半年/兩季穿着樣本50次,大約為每星期穿2次,並於每次穿着後清洗)進行相關抗菌測試。測試結果發現,「UNIQLO」(#1)、「TOPVALU」(#2)及「GUNZE」(#3)在洗濯前能有效抑制2種試驗菌種的生長,抑菌活性值更達4.7或以上,抗菌效能高。「Baleno」(#4)及「M&S」(#5)對金黃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值亦達4.7或以上,惟未能有效抑制肺炎克雷伯桿菌的生長。
在洗濯50次後,大部分樣本的抗菌效能顯著下降,#2至#5均未能有效抑制2種試驗菌種的生長。只有#1仍能有效抑制金黃葡萄球菌的生長,但亦未能有效抑制肺炎克雷伯桿菌的生長。
在日常生活中,衣物表面可能同時依附多於一種,甚至多種細菌。是次測試所得的抗菌效能結果,是按JIS L1902標準針對金黃葡萄球菌及肺炎克雷伯桿菌而得。廠商之間或採用不同的測試標準、方法及試驗菌種來支持其產品抗菌效能的聲稱。而事實上,不同測試標準對抗菌效能的要求亦各有不同,因此測試結果僅適用於樣本間的抗菌效能比較。本會建議廠商標示產品具抗菌功能時,同時標註所針對的菌種及測試標準,為消費者提供更詳細及客觀的參考資料。
消臭性能
除了抗菌處理外,布料若具備良好的消臭能力,即使其抗菌效能有限,也能有效減少或消除異味。為了解該5款樣本的除臭、消臭表現,另參考國際標準ISO 17299和海外有關人體汗臭味的研究,以3種模擬人體的汗臭味的氣體進行試驗,包括:
醋酸(acetic acid): 由皮膚表面微生物代謝所產生,帶酸味;
異戊酸(isovaleric acid): 常見於腋下汗液,具較強烈酸臭味;
氨氣(ammonia): 來自汗液中的尿素分解,具刺鼻氣味。
技術人員在3個密封容器中分別注入固定濃度的醋酸、異戊酸及氨氣,並將剪裁為特定尺寸的測試樣本放入容器內密封2小時。透過分析儀器量度容器內氣味濃度於試驗前後的變化,從而計算氣味減少率(odour reduction rate)。按標準的要求,醋酸及氨氣的氣味減少率應達70%或以上,而異戊酸的氣味減少率應達85%或以上才能被視為有效消臭。氣味減少率愈高,代表樣本消除該氣味的能力愈佳。
測試結果顯示,該5款樣本在洗濯前及洗濯50次後均能有效減低醋酸及異戊酸的氣味,濃度減低分別達70%或85%以上,表現理想。
至於消除氨氣方面,樣本間的表現參差。在洗濯前,樣本對氨氣濃度的減少率為40%至90%以上;而洗濯50次後,減少率則下降至20%至77%。當中以「UNIQLO」(#1)表現較佳,洗濯前後的氨氣減少率分別為90%以上及77%。「TOPVALU」(#2)在洗濯前的減少率亦達90%以上,但洗濯50次後則顯著下降至27%。其餘3款樣本則洗濯前後的氣味減少率均低於70%。
除了具備抗菌與消臭功能外,衣物在吸水吸汗或清洗後,若能快速蒸發水分,保持乾爽狀態,亦有助抑制微生物滋生,從而減低異味產生的機會。保持衣物衞生,穿着後盡快清洗,能延長其使用壽命。
耐用程度
抗起毛球及耐磨能力
衣物布料與身體或其他物件有機會經常磨擦,容易導致纖維纏結形成毛球,影響衣物外觀。參考ISO 12945-1標準,將樣本置於測試儀器中翻滾磨擦10,800轉,以檢視其抗起毛球性能。結果顯示,大部分樣本在磨擦前後的外觀變化不大,表現優異。惟「Byford」(#14)於測試後,其衫身出現明顯的毛球及起毛情況,抗起毛球能力相對較弱。
此外,另參考ISO 12947-2標準,將樣本置於磨擦測試儀器上進行耐磨測試,以檢視樣本會否因經常與外物磨擦而出現損壞、斷紗等情況。全部樣本經過測試儀器的10,000次磨擦後,均未有出現磨損的情況。
耐爆能力
衣物在穿着及活動過程中,可能因受力而出現破裂,尤其是接縫位置(seam)更容易爆開。參考國際標準ISO 13938-2,模擬衣物在穿着時所承受的壓力,評估布料及接縫的耐爆能力。
大部分樣本布料及/或接縫的耐爆能力都表現理想。在人造/混合纖維樣本中,「平松工業」(#9)的耐爆能力較高,無論是衫身布料或接縫位置均獲5點評分。至於全棉纖維樣本中,「雞仔嘜」(#10)、「JOCKEY」(#11)及「Byford」(#14)的衫身耐爆能力較佳,其中#10於接縫位置的耐爆力亦表現突出。
洗濯後尺寸及外觀的變化
內衣是貼身衣物,故每次穿着後都需清洗,以保持衞生。為檢視各樣本的「耐洗」程度,參考國際標準ISO 6330及按樣本的護理標籤建議,將樣本重複洗濯及晾乾/烘乾50次,然後檢視其尺寸及外觀的變化。
全部樣本洗濯1次後,其尺寸都未有太大變化,洗濯前後差異都小於5%,表現令人滿意。
惟經50次洗濯後,全部樣本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縮水或變長變闊,包括衣長、袖長、肩闊及領口等位置。在9款人造/混合纖維樣本中,大部分表現理想,尺寸變化幅度為0%至9.9%。至於5款全棉纖維樣本中,以「雞仔嘜」(#10)及「無印良品」(#12)表現較佳,洗濯後尺寸變化幅度為1.5%至8.8%;而「ALFINO SENSE」(#13)的衫身長度、衣袖及前胸等位置的尺寸變化較大,較洗濯前縮小11%至17.8%。
技術人員亦就樣本洗濯前後的顏色、表面外觀及形狀變化進行評分。在人造/混合纖維樣本中,「M&S」(#5)於洗濯1次後,接縫位置出現明顯起皺,而且即使使用熨斗也未能改善皺褶情況。在全棉纖維樣本方面,「JOCKEY」(#11)、「ALFINO SENSE」(#13)及「Byford」(#14)因部分位置較明顯的縮水,導致與洗濯前的外形有較明顯的分別,故只獲3點評分。
色牢度表現佳
為評估樣本在接觸汗液後的色牢度(顏色的變化),參考國際標準ISO 105-E04,將樣本浸泡於人工汗液中一段時間後觀察其變色情況。結果顯示,所有樣本布料的顏色在測試後與其測試前均沒有分別(即未有被人工汗液染色至布料上),表現理想。
此外,白色或淺色紡織品有機會在特定環境下存放而出現黃變現象。為評估樣本的抗黃變能力,另參考ISO 105-X18標準對各樣本進行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各樣本均具有良好的抗黃變能力,整體表現不俗。
化學檢測
酸鹼值
如果衣物布料的酸鹼值過高(偏鹼)或過低(偏酸),有機會刺激皮膚,造成痕癢不適。參考內地標準GB 18401《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的規定,直接接觸皮膚的紡織品(例如T恤、內衣)的酸鹼值應介乎4.0至8.5。14款內衣樣本檢出的酸鹼值由4.8至8.1不等,全部符合內地標準的要求。
游離甲醛及有機錫化合物
在製造布料過程中添加甲醛樹脂(formaldehyde resins),可令衣物成品達到防皺、防污、防水的效果,亦可提高衣物上印花的持久性。不過,若衣物釋出游離甲醛(free formaldehyde),對甲醛過敏的人士穿着時可能出現皮膚受刺激的情況,嚴重者或會出現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若揮發出來的甲醛氣霧濃度過高,亦有可能刺激眼睛和呼吸道,引致流眼水、作悶、咳嗽等情況。
參考GB 18401標準,與皮膚直接接觸的紡織品中的游離甲醛量應低於75mg/kg。樣本中,只有「TOPVALU」(#2)檢出游離甲醛,檢出量為37mg/kg,低於標準的相關要求上限。用家可透過清洗衣物,以減低殘留在布料表面的甲醛含量。
此外,衣物若經過抗菌、防黴或柔軟處理,亦可能會殘留有機錫化合物(organotin compounds)。參考歐洲標準EN ISO 22744-1中的測試方法,以及歐盟REACH法規的相關要求對各樣本進行有機錫化合物的檢測。結果顯示,全部樣本都未有檢出法規所限制的有機錫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