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冬日特集 - 小心!10個保暖用品的潛藏危機

冬日特集 - 小心!10個保暖用品的潛藏危機

冬日寒冷的日子,在衣服貼上暖包或袋着暖手器,有助抵抗嚴寒的天氣。坊間售賣的暖包或暖手器款式五花八門,除傳統暖水袋外,還有即棄暖包、微波加熱式暖包、化學溶液暖包,亦有潮流產品如USB充電式暖蛋、電池暖蛋和便攜式液體燃料暖手爐等。下文為你逐一剖析這些產品的優點、缺點和潛藏危機。

文章內容

這種暖包價錢平而且方便隨身攜帶,不過只可使用一次。它的成分包括鐵粉、活性碳、蛭石和食鹽。開封後,暖包內的鐵粉接觸到空氣中的氧氣和水分,會被氧化而放出熱能,活性碳和蛭石具保水功能,食鹽則可催化鐵的氧化作用,令暖包持續釋放熱能。

意外個案

即棄暖包的外形與部分飲品沖劑相似,過去曾有長者誤服暖手包內容物的個案,當中有長者將內容物以開水稀釋飲用,亦有長者直接倒入口服食,幸好全部最後都無礙;亦有學生把玩即棄暖包時,疑因包裝爆裂而釋出粉末,擔心濺入眼而最終須送院診治,幸治療後無礙,視力亦無受影響。

 

不同品牌的即棄暖包配方或有不同,如意外吞服小量內容物,一般情況下雖不會造成急性中毒反應,但仍可能灼傷口腔、食道或導致腸胃不適。如家中有幼童或長者,未用的即棄暖包應放在不易拿取的地方,打開後亦不能隨處擺放,例如不宜放在餐桌上。除了在外包裝清楚標示警告字句,本會建議產品供應商在暖包上亦標註「忌食」字眼提醒用者,減低意外誤服的機會。

如即棄暖包粉末入眼,可能會灼傷眼部組織,應立即用清水沖洗。此外,切勿讓幼兒把玩或故意打開即棄暖包,使用期間如發現暖包有破漏情況,宜立即停用。

另外在台灣有女士將暖包放入雪靴內連續用了6小時,腳底暖暖十分舒服,當晚並不覺得有異樣。翌日才發覺腳底又紅又腫,痛得幾乎不能走路,求診後證實腳掌遭二級燙傷,並有明顯發炎。另一名中風男病人,其家人將暖包放進他的襪子內,豈料短短2小時已令他的腳掌燙傷。

 

消費者不宜貪方便,擅自將暖手包放於鞋子內,作為「暖腳包」,否則可能灼傷皮膚。如有必要使用暖包暖腳,應先穿上較厚的襪子,再將暖包放在襪子外面。使用可黏貼的暖包不宜直接貼在皮膚或內衣內,應貼在外衣向內位置。

價格較高,用前須先以微波爐加熱,可重複使用。市面見到的款式除啫喱狀暖包外,還有內含穀物(如紅豆、小麥等)的暖包。由於穀物含水分和澱粉,吸收微波後,可暫時將熱力儲存和慢慢散發出來,這類微波爐加熱式暖包因包裝爆裂而引致嚴重燙傷的機會較小。過往則有用者使用已加熱的啫喱狀暖包期間,因包裝破裂漏出液體導致皮膚嚴重燙傷。

 

要減少因過度加熱而釀成燙傷意外的機會,使用微波爐加熱式暖包時,必須留意產品建議的加熱時間和微波爐輸出功率,以及所用的微波爐的輸出功率,部分產品有說明於不同輸出功率的微波爐的加熱時間。如不確定所用微波爐的輸出功率,或無法將火力調低至產品所建議的,宜縮短加熱的時間,或作分段加熱。

 

例如產品建議在600瓦特的微波爐加熱2分鐘,宜先加熱1分鐘,再視乎暖包的溫度再加熱,但須確保總加熱時間不會超過產品說明的加熱時間,減低因過度加熱而引致包裝破裂的機會。每次將暖包放入微波爐加熱前,應觀察包裝是否完好及確定暖包已徹底冷卻。如有任何破損,宜立即更換,以免加熱或使用過程中出現爆裂。如加熱後發現有洩漏情況,應待產品冷卻後才作處理。

這類暖包一般在塑料包裝袋內藏透明啫喱狀液體和小塊金屬片或小棒,可以重複使用。透明啫喱狀液體是過飽和(supersaturated)的醋酸鈉(sodium acetate)溶液,只要掘摺其內的金屬片或小棒,啫喱液體會慢慢結成晶體狀,過程中會釋出熱能。固化了的暖包須放入沸水中煮約10至20分鐘(視乎暖包尺寸),直至晶體變回透明液體,便可備用。

 

煲煮還原暖包前,必須先在煲底舖上毛巾,或以毛巾包裹暖包,防止暖包包裝袋直接接觸煲底,否則可能會令暖包破損。如包裝袋有破損,或煮了很久仍無法將晶體還原,便要丟棄。煲煮期間必須留意爐火,避免「煲乾水」。此外,用者須留意這種暖包不能放入微波爐加熱還原。

暖水袋是最傳統的取暖用品,注入熱水便可提供溫暖。雖然暖水袋用法簡單,但仍必須小心處理和使用。過去便有幼童用暖水袋取暖入睡,懷疑因暖水袋漏水而燙傷雙腳。

 

注水前須檢查暖水袋有否滲漏,瓶蓋有否生銹及能否扭緊;應穩固地放置好暖水袋(如放在洗手盤)才注入熱水,水的溫度宜介乎75℃至85℃之間,避免注入剛煮沸的熱水,水亦不能注得太滿。使用時要避免過度擠壓,否則暖水袋可能因受壓而滲漏熱水。現時部分暖水壺的設計可穩固放於平面,方便用者注入熱水,而壺身質料堅固,不易因受壓而變形。

便攜式液體燃料暖手爐(又稱懷爐),連一罐液體燃料售價約為$400,每次使用時,用者須自行添加火機油(lighter fluid),在暖手爐的爐頭用打火機或火柴點火加熱,具揮發性的火機油經氣化(evaporation)和氧化(oxidation)後產生熱力,起保暖作用,直至所有燃料耗盡。產品強調熱力並非出於火焰,正常操作時爐頭位置應看不到明火,又聲稱熱力最長可維持12小時,產品供應商表示暖手爐適合日常使用。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陳建成教授表示,供應商所指的氧化其實是指燃燒(combustion),期間產品會產生高熱,消費者切勿因為看不到火焰就忽視產品的危險性,必須小心使用。陳建成教授表示,注入火機油時如分量過多,可能出現滲漏,一旦旁邊仍有火種,會有失火危險;再者所用燃料必須為產品建議的類型或型號,切勿自行改用其他燃料(例如酒精、丁烷),否則輕則影響暖手爐供熱的穩定性,嚴重者可能會釀成火災。點火加熱前宜先擦拭產品外殼,抹走滲漏的火機油。點火時須小心火種,避免燒傷或灼傷手指。使用時切勿將暖手爐倒轉,以免液體燃料滲漏。

這類產品的發熱原理是利用催化器(catalytic unit)內的金屬幫助燃料燃燒,產生熱能,生熱的同時除了排出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亦有機會釋出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和輕微燃油氣味。在密閉的地方(例如車廂、房間)如一氧化碳的濃度過高,可能會令人中毒,甚至死亡,因此使用期間必須確保空氣流通。坊間有許多更安全的取暖用品供選擇,便攜式液體燃料暖手爐一般是為到野外遠足時使用,未必適合日常情況;由於操作較繁複,絕不建議幼童、長者自行使用。此外,添加燃料後,必須將其妥善儲存,避免兒童接觸,以免他們誤飲。

近年新興的有USB充電式暖蛋,可接駁電腦充電,亦有部分暖蛋是以電池操作。這類產品一般都備有金屬面版(即發熱的位置),不過只是單面有金屬面版,且面積有限,供熱時間較短。

 

本會亦曾接獲有關USB充電式和電池暖蛋的投訴,主要涉及其操作溫度及安全問題。有用者使用新買的USB充電式暖蛋時,發現產品未能達到聲稱溫度,且供暖面積太小,未能有效提供保暖效果,要求供應商安排退款。

 

此外,有用者投訴在使用電池暖手器時發現產品發出聲響,打開電池盒時,發現其中一顆電池爆開了,幸而用者沒有因此而受傷。另有用者啓動電池暖手器半小時後,由於暖手器溫度過高,欲取出電池停止其操作時,手掌被電池輕微灼傷。使用這些產品時,切勿低估產品發出的熱力而直接將金屬表面長時間放在皮膚同一位置,否則可能會灼傷皮膚。此外,須留意電器安全,如發現充電後電池有不尋常的脹起情況,應立即停止使用。另外,如使用電池暖手器,建議選用較環保的充電電池。

為家人和自己選購暖包、暖手器前,應先瞭解產品的用法,評估是否適合自己使用。無論選用哪一款取暖用品,都要當心「低溫燙傷」。即使暖包的溫度只是較正常體溫稍高一點(例如43℃),長時間(例如8小時或以上)緊貼皮膚的同一位置,也有可能在無痛的情況下引致灼傷。至於會否引致灼傷以及灼傷的程度,則視乎與皮膚接觸的時間和面積、物件或液體的溫度等不同因素。

 

長者、幼童、糖尿病患者、行動不便人士,以及服用藥物後、飲酒後和睡覺時,皮膚對溫度的敏感度較低,又或用者無法表達,應避免使用上述取暖用品。如有必要,可先用取暖用品溫暖被窩,就寢時將取暖用品移除,或在有人看管的情況下讓上述人士使用。使用取暖用品時,宜先套上專用套或用毛巾包裹使用,避免暖包或暖手器與肌膚直接接觸,使用得宜方可保暖又保安全。

 

如欲訂閱全文,請瀏覽網上《選擇》月刊

 

【冬日特集- 這個冬天不再冷】更多文章:

電熱氈小錦囊
6招教懂你揀羽絨
你的電暖爐安全嗎?
用電熱水煲有健康風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