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 引領不同媒體 以新聞力量捍衞消費者權益

  • 2017.07.31

為表揚及鼓勵本港傳媒報道有關消費權益議題,「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已踏入第17年。今年共接獲參賽作品249份,創下近10年新高。同時,為引領更多不同媒體以新聞力量捍衛消費權益,報道獎特意重整參賽組別,首次將網絡媒體的作品納入評選範圍,希望更多優秀的消費新聞報道可以獲得嘉許,從而令大眾更加關注消費權益的訊息和議題。

參賽作品中,119份來自文字組別、11份來自聲音組別,44份來自影像組別,而新聞攝影及校園組別,則分別有46份及29份作品爭奪殊榮。參賽作品涵蓋題材廣泛,部份涉及多年以來的重大消費議題,如「車用燃油價格監察」;亦有「屋苑管理的圍標問題」、「陰宅樓花陷阱」這一類作品,揭露不為人知的消費騙局;關注弱勢群體的消費者,是得獎作品經常出現的題材,今年就有「殘疾院舍黑幕」、「健身中心誘騙輕度智障人士購買會藉」;而可持續消費亦繼續成為熱門議題,「追蹤電子垃圾湧港」、「廚餘科技發展」就是當中的代表。

今天舉行的頒獎禮頒發7個組別合共31個獎項,以及3個可持續消費獎項,由主禮嘉賓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先生GBS JP,及消費者委員會主席黃玉山教授BBS JP一同主持頒奬儀式。 

消委會主席黃玉山教授BBS JP於活動致辭時表示﹕「隨著近年智能手機及社交網站的普及,『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亦與時並進,今年首次引入網絡媒體的作品。」他續說﹕「深信透過引領更多不同的媒體加入,可凝聚更大、更廣的新聞力量為本港的消費市場把關,共同捍衛消費權益。」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先生GBS JP亦指出﹕「政府非常重視與消費權益推動者和傳媒之間的顆伴關係。消費權益推動者透過調研,以及推廣消費者對法例和政策的認識,令市民可以得到快而準的消費資訊,並了解自身權利,從而作出精明、負責任的消費決定。另一方面,傳媒發掘和採訪有關消費權益的議題,讓廣大商號向公眾問責。而政府亦可以參考傳媒反映的公眾意見,更好檢視政策的成效,使政策更好地回應市民的期望。」

文字組

文字組別的競爭最為激烈,當中劃分為「新聞/特寫/評論」及「調查報道」兩組,分別有89份及30 份作品競逐。

「新聞/特寫/評論」金獎最終由有關車用燃油和家用石油氣價格監察的系列報道奪取。記者運用統計學等科學方法,分析5間油公司於2014-2016年的定價數據,同時追蹤國際「原油價格」、「進口油價」和「各大油站平均汽油零售價」,為讀者提供具參考價值的分析和論述,體現了新聞報道的客觀專業精神,及履行了傳媒監察社會企業的職責。

「調查報道」組別的得獎作品均透過調查探究事件的來龍去脈,屬深度報道。本屆金獎作品為有關工廈迷你倉安全隱患的系列報道,去年迷你倉大火後,記者透過土地查冊及核對民政事務局私人大廈等資料,歸納出全港迷你倉的數目,並透過對比工廈現場平面圖及合法建築圖則,發現多個改裝及僭建的密封式迷你倉,全面揭示了迷你倉的消防安全問題。

聲音及影像組

置業向來是香港市民十分關注的消費議題。本屆「聲音組」金獎作品探討一手住宅市場的隱憂,剖析「蚊型」單位出現的原因及投資價值,亦指出新盤管理費愈來愈高卻缺乏透明度,及「奇則」湧現的問題,呼籲有關當局及消費者關注及思考如何遏止這市場怪現象。

「影像組」 得獎作品則關注產品安全和環境保護兩大重要的消費議題。「短片」金獎作品揭露手機充電器的潛在危險,帶出政府需檢討現行電子產品的監管機制。「長片」金獎作品則追蹤電子垃圾如何從美國運到香港,並探討電子廢料回收場對環境的危害。此作品揭露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同時獲得「可持續消費獎」。

新聞攝影組

「新聞攝影」金獎作品同樣以「蚊型」住宅單位作題材,用鏡頭把居所面績比標準停車位還小的事實展現出來。

校園組

校園組的作品絕不遜色,題材十分多元化。金獎作品的記者為弱勢消費群體發聲,以兩位癌症病人的故事,刻劃病人的無助,作品指,指出治療用的標靶藥物屬醫院管理局自費藥物,由於十分昂貴,申請資助的門檻高及手續繁複,故此令病人感到無助。

可持續消費獎

奪得「可持續消費獎-文字組」的作品是探討廚餘回收的系列報道,記者走訪廚餘再生行業,了解營運者面對的困難,讓社會反思廚餘回收的重要性,並帶出必須由政府擔當牽頭角色。

「可持續消費獎-校園組」方面,得獎作品從不锈鋼飲管生產商、商戶、消費者及環保團體等不同角度,探討不锈鋼飲管未能普及的原因,並鼓勵商界和政府配合推動採用。

「消費權益新獎」由消費者委員會、香港記者協會及香港攝影記者協會聯合主辦,目的為表揚本地新聞工作者就有關消費權益報道的卓越成就,至今已成為具權威的年度獎項。由11人組成的評審小組來自各專業組織及新聞學術界,當中亦包括消委會主席及副主席,共同肩負評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