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響應315可持續消費模式 重用二手傢俬實踐「惜物減廢」文化

  • 2020.03.16

今年消費者權益日(3月15日)的主題是「可持續的消費模式(The Sustainable Consumer)」,倡議提升對可持續消費的關注,並透過公眾教育及知識分享,讓消費者培養環保消費習慣,將「可持續」的元素融入生活每個細節。日趨便利的消費模式,容易促使衝動和過度消費;從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以至棄置消費品對堆填區的負擔,每一個環節,都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要實踐「可持續的消費模式」需要每個人身體力行。

消費者委員會響應國際消費者聯會的號召,特別設計了一份環保消費挑戰的測驗,分基本版及進階版兩個級別,消費者可透過今期《選擇》月刊或《選擇》的網頁,免費下載閱覽,從衣食住行4方面,自我檢視有否將環境保護的理念轉化為日常消費行為,建立個人的「可持續」生活模式,讓人人都可以成為「環保消費達人」,為自己、為地球多出一分力。

推動「可持續的消費模式」的另一個方法,就是延長產品的壽命。消費者在送舊迎新之時,除了可考慮將仍可使用的舊傢俬回收,物盡其用;亦可透過二手物品平台/店舖尋找合用的二手傢俬,代替購買新傢俬,支持「惜物、減廢」的文化。消委會檢視了本港7間提供二手傢俬回收服務的公司,發現儘管大部分公司都會收費,而且需時等候上門回收,但它們一般會把回收的傢俬放在二手市場出售,部分更表示會捐贈予有需要人士或慈善團體,將可用資源重新分配,支持環保減少產生廢物。

消委會於去年11至12月,向11間提供二手傢俬回收服務的公司發出問卷,查詢相關服務的收費及資料,包括可回收傢俬種類、回收準則、所需時間、收費、售後服務及處理二手傢俬的方法等,最終有6間回覆,回覆率不足6成,業界反應欠踴躍。消委會於網上搜集沒有回覆調查問卷的公司資料,發現部分公司未有設立網站或網站資料不詳盡,只有1間的網上資料較為齊備,亦涵蓋於是次調查當中。消委會建議業界增加透明度,讓消費者獲得全面正確的資訊,提升他們的信心支持重用二手傢俬的理念。

調查結果顯示,7間回收公司中,有5間會視乎傢俬的質量、數量、地區或實際環境而決定收費,只有1間設有較清晰的收費表供參考;若回收的傢俬屬高價值,1間或會在扣除人工等成本後付費回收;1間則提供免費或收費選項,選擇免費服務或需輪候較長時間。另有1間回收公司會提供免費服務,除非回收超大型傢俬,或回收地點需經樓梯搬運,便會收取每層每件$50至$100的搬運費,最高只搬5層。

回收的傢俬外觀需較新淨、可重用及結構安全,大部分公司更會視乎傢俬的款式、數量、搬運地區或尺寸而決定是否回收。個別公司對回收部分需要拆裝或特別處理的物品,例如碌架床架、組合櫃、座地/枱燈等,或會有特定要求,包括是次調查的1間公司指明只接受不需拆裝的衣櫃。至於入牆、訂造、太舊、已損壞或褪色的傢俬,一般不被接受回收,當中1間表明不會回收個別品牌的傢俬;而回收的電器產品則需功能正常。因此消費者打算回收傢俬時,應仔細確認該件傢俬是否符合回收公司的要求。

雖然調查的公司都會要求消費者預先傳送有關傢俬資料作參考,評估會否回收及相關收費,但若上門時發現傢俬的實際質量或數量與描述有差異,1間公司會拒絕回收,並表示如全部回收物品都未能回收,仍會收取運輸及人手成本的費用;5間或會拒絕回收,當中3間會視乎情況而額外收費;餘下1間會與消費者商討,或收取額外費用。

對於不符合回收準則需要棄置的舊傢俬,6間公司會因應個別傢俬的尺寸、種類、重量、搬運環境及地區而收費;3間會要求消費者先光顧公司的二手傢俬,才考慮提供棄置舊傢俬服務。

回收的傢俬及後主要在店舖、工場或網上銷售。3間回收公司會將部分傢俬捐贈予有需要人士、慈善團體或街坊鄰里,其中1間更聲稱會讓人免費自取。至於售後服務,3間指如出售的二手貨品有結構或功能上的問題,客戶可於購買後7天內聯絡公司跟進;1間可安排師傅上門為出售的二手傢俬補色或維修;1間會為二手電器產品售後1個月內損壞接受退款申請。2間沒有為出售的二手傢俬提供保養,但其中1間指出若在自行組裝二手傢俬時遇到技術問題,公司可以電話或即時通訊程式等渠道提供適當指導,或收費上門協助。

回收及購買二手傢俬能對舊物賦予新意義,同時亦可減少堆填區的壓力,增加舊物循環再用的機會。消費者光顧二手傢俬回收公司時,可注意以下事項:

  • 清楚查詢可被回收傢俬及電器的類型、收費、付款方式,以及公司上門回收的所需時間,確保回收服務配合自身需要;
  • 二手傢俬大多有瑕疵或輕微損壞,購買時應留意褪色、刮痕、櫃門門鉸或抽屜是否順滑;
  • 部分店舖雖然設有網上售賣服務,方便客戶選購,但仍應盡量親身前往選購,查看傢俬的實際損耗程度;
  • 二手傢俬的售後服務未必與全新傢俬相同,購買前應詳細查詢相關條款,購買及送貨時亦應檢查清楚才收貨。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的權利(包括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