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7成去角質產品含致敏物質 近2成標籤未列明成分及有效期

  • 2018.09.19

除了日常潔膚之外,注重皮膚深層清潔的消費者,會選購一些去角質產品,來清除面上死皮、黑頭粉刺和暗瘡印。消費者委員會檢視了60款沖洗式去角質/磨砂/煥膚等面部護理產品,發現當中42款含不同的可致敏成分,包括MIT和CMIT/MIT混合物、香料,以及可致敏香料成分。調查亦發現部分產品的標籤說明欠理想,除15款樣本沒有詳細列明成分外,10款沒有標示使用期限等資料,消委會敦促廠商改善產品標籤,提高產品資料透明度,讓消費者全面瞭解產品的潛在風險。消費者應留意使用方法,以免錯誤使用導致肌膚受損。

是次調查搜羅了18款磨砂膏/啫喱(售價由$44至$540)、16款面膜/磨砂面膜(由$139至$670)、5款煥膚套裝(由$640至$1,800)、11款潔面粉(由$70至$608),以及10款產生碎屑的凝膠款式(由$30至$220),主要比較各款樣本的成分和用法。以類別及以每毫升/克計,凝膠產品的平均售價較便宜 (由$0.25至$3.13,平均每克/每升$1.15);煥膚產品最貴 (介乎$5.33至$25.33,平均每克/每毫升$14.83)。

近半樣本標示含可致敏香料成分

消委會檢視60款樣本的成分列表和供應商提供資料,發現7款樣本標示含MIT或CMIT/MIT混合物等致敏機會較高的防腐劑;另有35款及29款樣本分別含香料及可致敏香料成分,其中6款標示含已確認的接觸性致敏物,BMHCA(香料成分)。皮膚容易對相關物質出現過敏反應人士須細閱成分列表,以減低用後致敏的風險。

另外,樣本中有9款說明含酒精,而3款的酒精成分更位列成分表的首2或3位,反映分量較高,使用時要加倍留意避開眼部位置,否則當酒精成分揮發時釋出的氣霧可能會刺激眼睛。消費者須留意,皮膚長時間接觸高濃度酒精,或者頻密使用有機會令皮膚變得乾燥。

4款樣本標示含微膠珠

去角質護膚品主要透過物理性、化學性,或結合兩種方式去除皮膚表面的角質。調查中有22款樣本主要以物理性研磨劑去角質,即以磨砂粒子在皮膚上搓揉來去除角質、清潔毛孔。較常用的磨砂粒子有矽石、植物種子或硬殼粉末、矽藻土、海鹽、糖、以及微膠珠等。

近年社會開始關注微膠珠對海洋環境及生態可能造成的禍害,多個國家更計劃以其他成分取締,但是是次調查的樣本中,仍有4款樣本標示含有製造微膠珠的聚乙烯,消費者選購這類產品時,宜考慮其對生態可能造成的影響。

另外,14款樣本主要以化學成分,例如果酸、水楊酸或酵素等成分軟化及去除皮膚表面的角質細胞,當中7款更同時含有2類化學成分。果酸能去除皮膚最表層的細胞,理論上可以幫助改善膚色不均、暗啞、皮膚粗糙、細紋等老化問題;而水楊酸則可深入皮膚及毛孔,改善暗瘡問題。但消費者須留意,部份果酸成分(乳酸和檸檬酸)亦可在配方中作為酸鹼值調節劑,若有關成分列在成分列表較後位置,或未必能作去除角質用途。

事實上,5類去角質產品用法各異,消費者使用前須仔細參考產品說明,不當使用或會增加刺激皮膚的機會。以部分煥膚套裝樣本為例,使用時皮膚會同時接觸化學去角質成分、強鹼或強酸物質,及/或受熱,對皮膚可能造成較大的刺激,出現紅斑,皮膚刺痛,和灼熱感覺,建議消費者先在局部範圍試用產品,確保不會引致嚴重不適反應。絕大部分樣本均建議每星期只可使用1至3次,有樣本更說明需先潔面後使用,消費者應留意並按說明使用不同產品。無論使用任何產品,若過度去除角質,可能會令皮膚受損,削弱皮膚天然的保濕能力,反而可能衍生皮膚乾燥或其他皮膚問題。

標籤資料不詳有待改善

在產品標籤方面,來自法國和美國等地的產品所標示的成分資料較全面,樣本中有15款(25%)未有以英文列出產品的詳細成分資料,大部分來自日本。

至於使用限期的資料方面,有10款(16.7%)完全沒有標示使用期的資料,其餘的50款中,在30款有標示有效期限的產品,只有4款同時標示生產日期和有效期;另有18款標示了有效期及開封後使用期,20款只標示了開封後使用期。

消委會認為,樣本的使用期標籤資料有待改善,建議廠商同時標示生產日期和有效期限,使消費者能選購較近期製造的產品,並於有效期限前使用,以免造成浪費。

消委會建議消費者使用去角質產品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 如正服用治療暗瘡的藥物,或曾接受入侵性美容,應向醫護人員查詢是否適合使用去角質或煥膚產品;
  • 避免同時混合使用多種去角質產品﹔
  • 提防顆粒在使用或沖洗時進入眼睛而造成不適;
  • 用後盡快為皮膚作保濕護理,並在外出時作足夠的防曬措施,避免曝曬。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的權利(包括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