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香港參與了一項有關一般家庭產品的環保標籤調查。

  • 2000.04.03

香港參與了一項有關一般家庭產品的環保標籤調查。

調查結果於今日(四月三日)由國際消費者聯會公布,該組織由來自111個國家的250個消費者組織所組成。

調查發現,一般家庭用產品上的環保標籤仍然不夠清晰,甚至有可能誤導消費者。

調查報告「綠色宣稱:零售產品包裝上的環保標籤」,集合了在10個國家或地區收集到的調查結果。參與的消費者組織將各項家用產品上的環保標籤,與國際標準ISO14021作比較。

除了香港外,另外9個參與調查的國家包括澳洲、奧地利、比利時、丹麥、德國、荷蘭、瑞典、英國和美國。調查由歐洲聯盟、德國和荷蘭政府贊助。

根據ISO14021的標準,生產商自行在產品上附上任何有關環保聲稱的標籤時,禁止:

  • 含糊或誤導聲稱。例如「對環境友善(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的語句在極多產品上出現,包括去污噴霧劑、洗衣粉和衞生紙。另一個常見的聲稱是「不會造成污染(non-polluting)」,由比利時製的芝麻棒到英國出產的麵粉的包裝上都可找到。

  • 聲稱能達到持續消費。例如「由持續生產管理的植林製造(produced from sustained yield management forest)」、「持續生產材料(sustainable materials)」,一些來自澳洲的賀咭、德國製滅火器和英國製的門都發現這類標籤。

  • 可能會被誤解的聲稱。在一款澳洲衞生紙上的標籤指「包裝紙可被生物化解(wrapped in biodegradable paper)」,由於紙張是可被生物化解,這聲稱在技術上是正確。但這聲稱可能會被誤解,令包裝紙被棄置在堆填區,而不是被用作循再造等更有助環保的方法。

這標準亦列出和界定多個常用於環保聲稱的說法,包括可用作堆肥(compostable),可被化解(degradable),含有循環再造成分(recycled content)、可循環再造(recyclable)、可再用(reusable)和可再補充(refillable)。

國際消聯的報告是首次有組織將現時國際市場上出現的各類型環保聲稱,與新的國際標準作比較。

國際消聯經濟發展和轉型部總監安娜菲達指出:「雖然有些產品的聲稱是真確和對消費者有助,但要確保消費者得到足夠資料,清楚知道所購買產品對環境會造成的影響,各方面仍需努力。」

英國國家消費者委員會(The National Consumer Council)呼籲生產消費品的跨國企業,應帶領同業採用清晰和有意義的環保標籤。

該會會長安娜柏尼說:「消費者依賴資料,假如資料誤導或混淆,他們便無從作出適當抉擇。」她又指出,大部分出現環保聲稱的產品,包括個人衞生用品、清潔劑、家用紙張等市場,都是由少部分的跨國企業所控制。

她補充:「假如這些公司能開創先河,採用新的ISO標準,出現誤導聲稱的情況便會在全球大幅減少。」

本港進行的調查在去年2月展開,調查樣本來自3間連鎖超級市場、2間連鎖個人護理商店、3間書店和4間連鎖電器店。

結果顯示出現有環保聲稱的大多是家用產品,例如除污噴霧劑、清潔用品和電池。它們的環保標籤位置並不顯著,與產品體積相對細小。

本港的調查共搜集了67款產品(包括去污噴霧、家用產品、飲料、紙製產品、電池和電力產品)所提供的環保資料,再由國際消聯將資料與新的國際標準比較。結果發現45款(62%)產品不符合標準的要求。

本港的環保產品市場並未成熟,附有環保聲稱的產品全部進口自外地,故此有關生產製造時的環保聲稱與本港無關,但標籤能幫助提高本地消費者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大部分的環保標籤是關乎使用產品後的。假如消費者能盡力協助減少、再用或循環再造產品的包裝,或協助有效處置包裝,這些標籤都很有用。

現時在部分公共及私人屋邨都有放置再造箱,收集廢紙、塑膠和鋁罐供循環再造;政府亦積極透過傳媒教育公眾循環再造的重要。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總幹事陳黃穗指出,目前市場上雖然只有少部分產品附有環保標籤,但最重要的是標籤上的資料正確;而不是有大量產品附有環保標籤,但資料含糊或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