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5個旅遊保險的迷思

  • 2018.05.15
5個旅遊保險的迷思

出門旅遊,買了旅遊保險就萬無一失?消委會檢視了市場上18個旅遊保險計劃,發現承保項目再多、保額再大,消費者如果忽略了索償細節,遇事難獲保障。讓消委會為你拆解5個旅遊保險的迷思!

外地就醫有得賠?
未必!外遊時患病或發生意外,須經當地合資格醫生作首次診療,並附以醫療報告作為佐證。曾有投保人在日本滑雪意外後,首次治療是由物理治療師而非醫生診治,最終不獲賠償。

財物被竊有得賠?
未必!儘管大部份遊保險都保障因為搶劫引起的現金損失,但若警方或保險公司界定的罪行,不屬保單列明的保障範圍,投保人亦不會獲得賠償。例如有投保人在倫敦外遊時,被自稱警察的匪徒搜身後,發現銀包內的現金不翼而飛。然而保險公司認為案件屬於詐騙,並非搶劫所致,故拒絕賠償。

行李損壞有得賠?
未必!旅行喼喺托運期間損壞,投保人必須提交可顯示行李箱損毀情況的相片、購買行李箱的單據,並附上交通機構發出的財物損失報告。如離開機場前,未能取得航空公司發出的證明,或行李是在火車或巴士的行程中損毀,而相關的交通機構未能發出損失報告,投保人都未必能成功索償。

取消行程有得賠?
未必!港府或因某旅遊目的地發生疫症或恐怖襲擊而對當地發出外遊警示。然而該警示若非在出發前7日內發出,投保人取消行程未必獲賠償;另外,投保人須留意保單條文,部分計劃列明,只有在港府發出黑色外旅警示後取消的行程才獲賠償,至於紅色或黃色警示下的索償則未必受理。

行程延誤有得賠?
未必!調查的18個計劃,一般只會賠償延誤超過5至6個小時的行程,其中1 個計劃更只會為8小時或以上的延誤提供現金津貼。消委會以今年5月1日本港出發的495班離港航班作粗略計算,當中有近7成(332班)有延誤,但只有1班航班延誤超過5小時,反映消費者能獲得航班延誤的保障可能性頗低。

提提消費者,投保前緊記細閱條款,明確瞭解受保範圍和定義,出發前預先把保險條款下載到隨身攜帶的手機或電子產品,並儲存保險公司的熱線電話。一旦遇上事故,小心按照理賠條件及時準備所需資料,才能增加獲得賠償的機會。


資料來源:499期《選擇》月刊 (2018年5月15日)

 

投票

購買旅遊保險時,你以下哪項為首要考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