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2023.03
  • 557期

315消費者權益日
開電動車減碳足跡?

315消費者權益日
開電動車減碳足跡?

隨著大眾的環保意識不斷提升,全球各地相繼推出有關減少碳排放的政策,能改善空氣質素的電動車因而日趨普及。2023年國際消費者權益日(World Consumer Rights Day)的主題為「賦權消費者轉型至潔淨能源」,其中潔淨運輸是重要的一環。本文探討的正是與主題息息相關的新能源汽車。近年愈來愈多駕駛人士轉用電動車,然而根據歐洲汽車測試組織最新公布「汽車碳足跡的研究報告」,新能源汽車整體上是否真的較環保?

新能源汽車

氣候變遷引致全球出現極端天氣並引發災難性的情況近年愈趨頻繁,其成因與溫室氣體的排放及全球暖化有著密切關係。2016年簽訂的巴黎協定,要求簽署國須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減少及取代對燃燒化石能源的依賴,目標是限制2050年的氣溫對比工業化前,升幅在1.5℃之內,以達致碳中和。


聯合國IPCC的資料顯示,2019年全球運輸佔所有能源相關的碳排放的23%,而本港環保署資料指出,2020年主要碳排放分別源於發電(60.4%)及運輸(19.7%)。由此可見,改善運輸(包括汽車)的碳排放可顯著減慢全球暖化。另一方面,除二氧化碳外,燃油汽車的排氣喉還會排放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懸浮粒子及其他未經完全燃燒的碳氫化合物等,故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車除了可以減碳亦有助改善路邊空氣質素。此外,新能源汽車因沒有引擎及波箱齒輪的運作,駕駛時所產生的交通噪音會較低。

 

新能源汽車涵蓋電動車及氫燃料電池(hydrogen fuel cell)汽車等,其設計及外型都與傳統燃油車沒有太大分別。燃油車以內燃引擎驅動,新能源汽車則採用電動摩打產生動力,其電能則分別以內置的充電池及氫燃料電池供應,需要定期充電或加入氫燃料。由於氫燃料產生電力的過程中只排放水氣,因此可達致零碳排放。


電動車需以充電樁接線為電動車的電池充電,再由電池為摩打及其他汽車電器供電,當中涉及將電力降壓(transform)、整流(rectify)及逆變(invert)等程序。電動車內設不同的功率電子組件,亦有負責監察及操控電池狀況的電池管理系統,以防止電池出現過熱的情況,同時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所採用的電子組件較燃油車更廣泛。
 

新能源汽車

 

混能車

設計介乎電動車及燃油汽車之間,起步及慢速行駛時以電動摩打驅動,高速奔馳時則以引擎驅動,混能車亦是不少駕駛者的選擇。雖然插電式(plug-in)的混能車可讓用戶按需要選擇以純電操作,但以內燃機引擎燃燒燃油轉化動能(及充電)時,仍會排出二氧化碳及其他氣體。

 

混能車

 

電池容量大令汽車重量增加:與大部分電子、電器產品相同,電動車的電池同樣主要以鋰金屬製造,再加入鈷、鎳、錳或鐵等化合物以增加儲電量。以5G智能手機為例,一般內置的電池容量為5,000mAh,假設平均操作電壓為3.8V,電池儲備的最高能量約為19Wh。相對較小型的電動車型號最少需配備約39kWh(千瓦小時,即一度電)電池,即最高電能儲備須超過手機能量2,000倍,才能應付電動車的摩打、冷氣及其他供電需求,而續航力較高的電動車的電池容量會更大。因此,電動車的重量一般較燃油車為高。

 

充電器及其他政策:根據環保署公布至去年年底本港有5,434個電動車充電器供公眾使用(1,453個標準、2,983個中速及998個快速充電器),加上政府的電動私家車首次登記及「一換一」計劃的稅項寬減作為鼓勵,近年來首次登記的電動車數目增長顯著,總數超過47,000輛。氫燃料的供應及配套至今在本港尚未完善,故使用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型號也較少,本港現時僅有公共巴士公司開始引入小量巴士車款,其減排成效尚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