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消费权益新闻报道奖20周年新里程 逾3千份参赛作品为消费权益发声

  • 2020.11.04

由消费者委员会、香港记者协会及香港摄影记者协会筹办的「消费权益新闻报道奖」,2001年首办至今,已踏入第20届。今年有155份作品参赛,其中文字组别70份、声音组别5份,影像组别37份,新闻摄影及校园组别则分别有22份及21份。

是次颁奖礼颁发7个组别合共40个奖项,包括2个「20周年年度大奖」、6个「20周年荣誉大奖」及4个「可持续消费」奖项,由主礼嘉宾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先生,GBS,JP,及消费者委员会主席林定国资深大律师一同主持颁奖仪式。

今年参赛作品题材广泛,当中有多份作品揭示监管制度需要加强以遏止某些行业的不良营商手法,例如发展商售卖一手物业时利用高额现金回赠吸引客户,但回赠款项却没列入正式买卖合约中;亦有作品探讨财务公司有鼓励市民借钱消费之嫌,建议政府应加强监管;其他题材亦贴近民情,包括探讨社交网站推送广告是否涉及应用程式非法偷听,及外卖程式市场的运作情况。

为庆祝「消费权益新闻报道奖」踏入第20周年,并鼓励传媒继续发掘更多高质素的消费权益新闻,大会特别增设「20周年年度大奖」,从各参赛组别的作品中,选出年度最具影响力报道。经评审团投票,文字组别的「HPV疫苗陷阱系列」及影像组别的「医疗购物券」双双夺得年度大奖,各获颁发奖金HK$10,000元正,以资奖励。同时,大会特别颁发荣誉奖项予历届获奖次数最多的个人及机构。其中,合共17次获奖的冼韵姬小姐,为累积得奖数目最多的新闻工作者;获奖最多的传媒机构,分别是(电台)香港电台、(电视台) 无线电视、(报章/杂志)明报。2017年起,网络媒体作品获纳入评选范围以来,香港01至今累积得奖次数为网媒最多。至于2015年增设的「校园组别」,则由香港中文大学总计获得最多奖项。

消委会主席林定国资深大律师于活动致辞时表示:「时代巨轮在转,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端技术、生物辨识等新科技为消费环境带来翻天覆地改变,衍生更多、更复杂的消费权益议题。在数码经济新时代,除了需要消委会继续为消费者把关,更有赖传媒发挥其监察角色,才能全面有效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文字组别

文字组别划分为「新闻/特写/评论」及「调查报道」两大类,分别有42份及28份作品竞逐奖项。

夺得「新闻/特写/评论」金奖的作品,记者走访各医疗行业、长者及学者,揭发长者不懂得使用网上系统,查询医疗服务提供者资料,医疗劵被滥用的情况严重。当局亦欠缺措施,推动长者接触更多基层医疗服务。

本年度「调查报道」组别的金奖作品,揭露有不良诊所医生为牟取暴利,以正版 HPV 疫苗招徕内地客,再换成来历不明的水货疫苗为客人接种,报道引起极大回响。记者锲而不舍、深入追查,揭发诊所、疫苗中心、医疗公司、保险业界、网上中介等形成一整条的利益链。报道刊出后,大批苦主来港追查疫苗真伪及要求退款,涉事的诊所及疫苗中心先后结业,执法部门亦介入调查。此作品同时获得「20周年年度大奖」。

声音及影像组别

本届「声音组别」的金奖作品探讨社交媒体关键意见领袖 (KOL)网上推介资讯的真实性,记者揭发有KOL讹称曾使用商品后作出评价,涉嫌违反《商品说明条例》,建议仿效欧美国家规管网上推广。

「影像组别」的「短片」金奖作品,记录了一些市民在农历新年前大扫除,捐出家中旧物,但却将不适合回收的物品,如穿着过的内衣裤,盆栽等,放进旧衣回收箱内,有违重用资源以助环保的原意。此作品同时获得「可持续消费新闻奖」。「长片」的金奖作品揭示医疗券被滥用而沦为消费券,例如有中医让长者以医疗券购买花胶,及有视光师建议患有严重白内障的长者使用医疗券金额购买眼镜,而非先谘询眼科医生。此作品同时获得「20周年年度大奖」。

新闻摄影组别

「新闻摄影」的金奖由「猪年现猪灾」夺得,作品展示了去年上水屠房有猪只样本验出非洲猪瘟病毒,政府将猪只运到堆填区销毁的震撼影像,令人心寒之余,亦教育大众反思畜牧业的问题及对人类饮食链所构成的健康风险。

校园组别

「校园组别」的金奖作品剖析另类医学「顺势疗法」的效用,记者从多方面核实不同渠道的资料,发现相关疗剂未向政府注册,品质不获保证,更有「顺势疗法」医师质疑疗剂防疫功效,及西医专家指出疫苗比「顺势疗法」更可信。

可持续消费奖

夺得「可持续消费奖-文字组别」的作品,是有关解开海豚死亡之谜的报道。记者跟进解剖过程,发现海豚的死因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海豚体内污染物,亦反映水域污染的严重性,威胁海豚的生存环境。

「可持续消费奖-新闻摄影组别」则由名为「圣诞过后」的作品获得,反映佳节过后,华丽的装饰终归送到堆填区,衍生大量垃圾。

至于荣获「可持续消费奖-校园组别」的作品,描述一间学校参加「上网电价」计划,既配合学校环保政策,亦将太阳能发电系统融入教学,提升学生环保意识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重温「消费权益新闻报道奖」历届得奖作品,好比回顾20年来消费环境的变迁。例如市民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由早年鱼档的淡水含菌超标、豉油含致癌物、冷藏猪冒充冰鲜猪;到消费者日益重视个人健康,传媒亦屡屡检视食物的营养标签成份,例如低糖月饼是否真的低糖、幼童食品所含的反式脂肪等;亦有关注基因食品的标签制度。网购兴起,传媒就着手探讨网购食品的安全风险及外卖程式的运作。同样,传媒的报道唤起大众对消费权益的关注,在2009至2010年期间,新闻界多次报道「发水楼」、特大窗台面积等,令人关注新盘销售政策;2015年有护老院被揭发安排长者在露天平台脱光衣服,等候洗澡,引起市民、政界关注私营院舍的监管及服务质素。2018年,传媒报道信贷资料库环联的保安系统出现漏洞,令社会各界更加重视保障个人私隐。

为庆祝「消费权益新闻报道奖」20周年,消委会将举办连串庆祝活动,包括于2020年11月4日起在香港新闻博览馆举办展览,回顾历届得奖作品。此外,消委会亦将在11月份内,在商业电台《政好星期天》节目,重温过往瞩目的消费大事。此外,消委会以「消费权益新闻报道奖」20周年为主题,制作了一批限量版精致布口罩,专诚赠予嘉宾作纪念品留念。

「消费权益新闻报道奖」由消费者委员会、香港记者协会及香港摄影记者协会联合主办,表扬本地新闻工作者就有关消费权益报道的卓越成就,是权威的年度奖项。评审小组由15位来自各专业组织及新闻学术界的人士组成,加上消委会主席及副主席,共同肩负评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