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税贷息率悬殊应衡量需要及还款能力 借贷投资或以债冚债前宜三思

  • 2020.12.15

年关将至,加上疫情的阴霾,不少人要处理交税更为头痛。银行因应交税季节纷纷推出各种税务贷款计划「吸客」,以「免手续费」、「现金回赠」、「最低实际年利率」等优惠作招徕。消费者委员会检视了14间本地银行推出的税贷计划,发现其宣传或广告所标示的最低实际年利率一般只适用于较大金额、或特定还款期的贷款;若贷款额未符合指定条件,息率可增加逾9.6%。同时,「免手续费」或「现金回赠」等优惠往往附带条件,申请人不一定保证受惠。消委会提醒消费者,勿被广告宣传吸引而轻言借贷,申请税贷前须比较不同银行/财务机构的借贷条款,衡量清楚才作决定。

由于税贷的息率一般较其他类型贷款低,不少人会考虑以税贷来偿还利息较高的债务,即所谓「债冚债」,或利用获批税贷作其他投资,藉此赚取回报。然而,消费者须留意,提早偿还私人贷款往往需向银行/财务机构另缴费用;以税贷作投资,亦须注意所涉风险,万一投资失利,不但未能弥补借贷成本,更会欠下一身债。消委会提醒消费者,申请贷款前务必客观评估个人财务状况、日常开支及财务需要,衡量还款能力,避免不必要甚或过度的借贷。

消委会向28间银行(包括8间虚拟银行)查询税贷计划的资料,7间表示没有提供此类服务,另有7间分别拒绝参与调查或没有回覆,令人失望。综合14间参与调查的银行提供的资料,比较各税贷计划的条件,包括实际年利率、贷款额上限、还款期长短,以至提早/逾期还款手续费或罚息计算方法等。

实际年利率(Annualized Percentage Rate, APR)是按年计算的利率,显示个别银行产品的利率和各项收费的参考利率,APR越低,贷款的成本亦越低。比较14间银行的资料,若以一般客户身分贷款$20万,分12个月偿还, APR介乎最低1.56%至最高4.18%,相差2.62%,即每$1,000贷款的每月还款额相差$1.17,惟计算$20万的总贷款成本便相差逾$2,800,贷款人要小心计算真实的贷款成本。此外,虽然APR已计算有关税贷计划的利息、手续费及行政费等贷款成本,部分亦会计算现金或利息回赠等贷款优惠,但逾期还款利息、提早偿还手续费等并不包括在内,不能定时还款的贷款人便要询问清楚相关条款,免失预算。

银行往往在广告宣传列出最低实际年利率以吸引客户借贷。检视各间回覆银行所标示的税贷最低实际年利率介乎1.28%至2.92%,均只适用于指定贷款额、还款期及指定类别客户等。当中大部分(10间)银行的最低实际年利率(介乎1.38%至2.91%)只适用于特选客户或指定客户类别,以1间标榜最低实际年利率为1.63%的银行为例,只有该行的特选客户申请最少$80万元税贷,并以12个月为还款期才可享此优惠;若贷款额减半至$40万元,APR则最高可达5.68%,即较该行标示的最低实际年利率多4.05%;贷款额若低至$5,000,APR可高达11.26%,即较该行标示的最低实际年利率多9.63%。其馀4间银行的最低实际年利率(介乎1.28%至2.92%)则适用于所有客户;适用的贷款额介乎$5,000至$150万或以上,还款期普遍为6个月或12个月。      

在申请税贷时,贷款额越高、还款期越短,可享的APR一般越低。例如向其中1间银行借入税贷$20万,以12个月或24个月还款期,其APR可相差1.91%,以24个月还款要多支付逾$5,900利息。另一例子是若以特选客户身分贷款$50万,24个月为还款期,相比一般客户其APR可相差0.56%,即比一般客户少付约$3,600利息。

最高贷款额及还款期长短,还取决于贷款人的个人条件。各银行提供的税贷计划设有不同限制,差异颇大。绝大部分检视银行的贷款额均以贷款人的月薪作基準(介乎月薪8至18倍),并以指定金额(介乎$100万至$400万)为上限。亦有1间银行一併考虑贷款人的应缴税款金额,贷款额以贷款人月薪(月薪6倍)及应缴税款(税款3倍)的最低者为準,并以$200万为上限。至于还款期选择可由最少6个月至最多60个月;贷款人一般需为18岁或以上香港居民,其中9间检视银行对贷款人的月薪设最低要求,介乎$5,000至$11,000。个别银行亦对贷款人于现职机构,或自雇人士的业务营运的时期定下最低要求。

除了APR,税贷宣传中往往提及「每月平息」,这是指贷款期内应缴利息平均分配至每个月,以便计算每月及全期的利息支出,消费者须注意,「每月平息」只反映利息开支,不包括相关手续费、行政费等借贷成本。因此每月平息的12倍并不等于APR。在比较不同税贷计划时,APR比每月平息更具参考价值。

虽然部分税贷计划提供长至60个月,即5年还款期,每月还款的负担看似可减轻,但实际借贷成本会因还款期延长而增加。若还款期多于12个月,即代表贷款在踏入下一税季时仍未缴清,会增加未来的财政压力。消费者宜未雨绸缪,可考虑每月支薪后储起若干金额,或向税务局购买储税券作交税储备。消委会重申,任何借贷需按实际需要并量力而为,否则,最终只会令财政状况恶化及有机会堕入不断借贷的恶性循环。

消费者委员会保留所有关于《选择》月刊及网上《选择》的权利(包括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