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进修增值课程种类繁多 谨慎选择免招纷争和损失

  • 2017.09.14

不少消费者为增进个人能力或某些技能,会考虑参加进修或增值课程,消委会提醒消费者,目前香港并无统一认可此类课程质素的机构,考虑报读这类课程时,除考虑个人需要和兴趣外,还要留意课程的实用性、专业性和口碑。不慎报读质素低劣的课程,损失的除了是金钱和时间,更甚者是学习了一些不正确或不专业的知识或理论。

从消委会接获的投诉个案显示,部份课程提供者涉及不良推销手法、导师的资历备受质疑、或培训机构的宣传广告与实际情况有异。像「个人成长」这类课程的内容和目标通常较为抽象,与其他较为实际的科目有别。消费者较难评估课程内容的实际效果及导师的水准。如有争议,事后追讨的成功机会亦不高。消费者报读课程前,谨记小心选择,以免浪费辛苦赚来的金钱和宝贵时间。

个案一:硬销「探索课程」
近年,坊间不时出现声称有助人生成长的课程。随着竞争日益激烈,有关这类课程使用不良营商行为的投诉亦相应增加。在个案中,投诉人支付了$5,800报读为期五天的训练课程。而在课程的最后一天,导师开始硬销第二及第三阶段的课程,催促学员立即报读。投诉人觉得课程对自己帮助不大,拒绝参加。

稍后他受邀参加分享会,导师及自称前学员的人士轮流质问投诉人不参加课程的原因,经历了连续3小时的疲劳轰炸后,投诉人几近崩溃,在身心俱疲下缴付了第二及第三阶段学费共$18,500。消委会曾尝试居中调停,但该公司坚持投诉人是自愿参加并拒绝退款,因此本会建议投诉人透过诉讼追讨。

个案二:导师辅导资历成疑
导师的资历则引起另一宗有关儿童心理辅导员证书课程的投诉。在此个案中,该导师声称自己是香港某心理学会会员,并持有一些外国认可资历。基于该导师的资历,投诉人毫不犹豫地报读了该课程并缴付了学费$39,800。然而她很快就发现课程大纲与培训机构的宣传册子有很大差异,而且全班只有4位学员。

事实上,导师只是安排学员进行小组讨论及派发笔记,没有仔细教授辅导理论,并且有学员发现笔记内容是从网上抄袭得来。投诉人其后得悉该名导师并非所声称的某心理学会会员。投诉人感到非常不满,向消委会寻求协助。然而,该公司拒绝回复消委会的来函及电话,因此消委会建议投诉人咨询法律意见以决定下一步行动。

现时,本港尚未有法定注册及执业制度,规管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人士的专业资格。一般消费者只能按照有关人士所声称资历或过往经验作出评估,而其教学质素则更难以保证。消费者应先暸解与心理学或辅导相关的专业团体背景,并妥善保留课程简介及单据等资料,作为出现争议时的凭据。

个案三:「外籍导师」并无定义
英语「外籍导师」一词是否意味着导师必须是西方外籍人士或是非华裔? 一名投诉人报读了标榜由「外籍导师」任教的英语课程,却发现所谓的「外籍导师」原来是持澳洲国籍的华人,令她大感失望。虽然投诉人承认该名华人导师英语口音纯正,但课堂中近八成时间都是以广东话授课,不符合她当初拣选此课程以改善英语会话的原意。

 投诉人声称在报读课程前,职员曾向她保证课程的重点是由「外籍导师」提供一对一的会话训练。但是,她从没有在该学校遇见过「外籍导师」。该公司坚持其课程通过及符合持续进修基金的要求,且任教导师操流利英语并持有认可资历。经消委会积极调停后,该公司最终同意向投诉人退回八成已缴学费(合共$6,099) 以作和解。

坊间不少英语课程标榜由「外籍导师」任教,不少学生相信由母语为英语的外籍人士教授语言,学习效果会更好。但是,营商者对「外籍导师」的理解可能与一般消费者的期望存有分歧,故容易产生纠纷。消费者委员会建议营商者可以考虑提供导师姓名、相片及教学资历等资料,确保说明清楚无误。

鉴于市场上的培训课程多不胜数,消费者面对花多缭乱的选择,应注意以下的消费贴士:

  • 了解自己的实际需要、财政状况及学习目标;
  • 选择培训机构前,了解它的创办人及其名声、导师的资历、及教学水准的风评;
  • 课程提供者有责任提供有关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全面、准确及清晰的资料;
  • 如资料与事实不符,要尽量保留证据,并可考虑向海关举报相关课程提供者。

消费者委员会保留所有关于《选择》月刊及网上《选择》的权利(包括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