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倡議年輕人理性消費 避免墮入糖衣借貸陷阱 消委會與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攜手製作創意網上短片

  • 2017.11.02

近年本港借貸市場充斥各種貸款宣傳推廣,並以年輕人為目標對象,將「消費至上」、「先買後還」包裝成時尚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加上網購及電子錢包大行其道,借貸手續越趨便捷,令「過度借貸」與「過度消費」的問題互相激化,社會必須及早正視,以免年輕一族墮入過度借貸的糖衣陷阱。
 
消費者委員會首度聯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攜手製作3套短片,呼籲年輕人切勿因沉迷吃喝玩樂,最終因過度消費而導致債台高築。短片今天起分階段在網上及社交媒體推出,務求引起年輕消費者對問題的關注,清楚瞭解財務借貸潛在的風險及須承擔的後果,建立理性和負責任的消費態度。
 
過度消費與借貸問題
消委會一直高度關注年輕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及理財觀念,去年發表《網上消費—香港消費者態度、營商手法及法律保障的研究報告》,發現有網購的受訪者中,平均每10天便會網購1次,平均每次消費達790元,最多人購買的是衣飾。當中以年輕成年人參與網購的比率最高,25至34歲的年齡層中,有46%曾經網購。
 
而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旗下的投資者教育中心亦於2014年公布有關港人借貸行為的研究,結果顯示香港市民個人借貸最普遍的原因是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28%)及消閒娛樂的花費(17%),加上支付旅行開支(10%),可見消費購物佔個人借貸原因達55%。這些數字,反映吃喝玩樂會容易導致過度消費,增加借貸需要。
 
而針對年青人債務問題,今年4月另一項調查則顯示,500位受訪在職年輕人士(18至29歲)中,31%曾於過去一年背負債務,平均欠款額達37,000元。大部分年輕人(88%)擁有信用卡,但約五分一未能每月全數還款,平均信用卡債務達20,000元,付上高昂的借貸利息。
 
消委會總幹事黃鳯嫺表示:「近年網購及電子錢包日益普及,年青一代消費購物倍感便捷。加上市場上的貸款產品及廣告大行其道,往往鼓吹『先行樂,後還款』,將過度消費及欠卡數的問題淡化,再鼓勵消費者借貸套現還卡數及繼續揮霍,容易令人覺得『先使未來錢』和借貸度日只是平常事。」
 
總幹事強調:「科技帶來便捷的同時,亦令年輕人的借貸問題加劇,例如早前就有手機貸款應用程式推出,申請者只要透過程式便可即時知道批核結果,一小時便可將貸款過數至申請人的銀行戶口,最高貸款額可達數十萬元,但卻忽略了借錢『容易』還款難的問題。」
 
不少財務中介會以「清卡數」或「債務重組」作招徠,吸引年輕人借貸套現,從中收取高昂手續費。消委會提醒消費者,切勿受貸款推廣影響,盲目借貸消費,一旦債務纏身,最終可致破產。屆時除了破產期間受約束及不能擔任公司董事或參與業務管理外,亦會影響以後的個人信貸紀錄,包括可能影響日後的物業按揭、信用卡審批,甚至部分與金融、法律或執法相關的職業,例如紀律部隊、銀行、律師及地產代理等,求職時亦有可能要求審核求職者的個人信貸紀錄。
 
3套短片揭示糖衣陷阱
是次教育短片透過年輕人最經常接觸的網絡媒體發放,更有效向年輕人傳遞理性消費的訊息,並建立負責任的理財觀念。短片於11月分階段發放。
 
短片一 : 「借貸驚嚇惡果-膽小勿看」(11月2日推出)
講述網購成癮和過度借貸,引發的連串惡果,包括為個人帶來精神壓力、與家人關係破裂等。
 
短片二 : 「借貸糖衣陷阱-借錢中介」(11月14日推出)
揭露財務中介表面協助貸款人解決資金緊絀的窘境,但實際榨取高昂手續費,加劇事主債務負擔。
 
 
短片三 : 「拒絕借貸誘惑-借錢電話」(11月24日推出)
透過大學生群的KOL(Key Opinion Leader)以風趣幽默的方式,應對日常經常收到借錢來電,並向借錢來電說不,拒絕借貸誘惑。
 
理性消費與負責任借貸
消委會強調,不應以借貸來滿足消費購物的慾望。無論消費或借貸,必須按自己的財政狀況、實際需要和還款能力考慮,三思而後行,避免過度消費或過度借貸。
 
-如有需要借貸,可直接聯絡銀行或其他財務機構;準時償還貸款,免累積以倍數計的利息或財務開支,最終難以償還;
-不可單信宣傳推廣的利率,留意附加條款、手續費和額外費用;
-瞭解放債人身分,可致電相關銀行熱線或財務機構核實,或可透過公司註冊處網頁查閱「持牌放債人」及其委任之財務中介名單;
-如有債務問題,應盡速處理,可向社會福利署或社會上的志願機構尋求協助或輔導服務,或可直接向銀行或持牌財務公司查詢貸款計劃,以免問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