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20周年新里程 逾3千份參賽作品為消費權益發聲

  • 2020.11.04

由消費者委員會、香港記者協會及香港攝影記者協會籌辦的「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2001年首辦至今,已踏入第20屆。今年有155份作品參賽,其中文字組別70份、聲音組別5份,影像組別37份,新聞攝影及校園組別則分別有22份及21份。

是次頒獎禮頒發7個組別合共40個獎項,包括2個「20周年年度大獎」、6個「20周年榮譽大獎」及4個「可持續消費」獎項,由主禮嘉賓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先生,GBS,JP,及消費者委員會主席林定國資深大律師一同主持頒奬儀式。

今年參賽作品題材廣泛,當中有多份作品揭示監管制度需要加強以遏止某些行業的不良營商手法,例如發展商售賣一手物業時利用高額現金回贈吸引客戶,但回贈款項卻沒列入正式買賣合約中;亦有作品探討財務公司有鼓勵市民借錢消費之嫌,建議政府應加強監管;其他題材亦貼近民情,包括探討社交網站推送廣告是否涉及應用程式非法偷聽,及外賣程式市場的運作情況。

為慶祝「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踏入第20周年,並鼓勵傳媒繼續發掘更多高質素的消費權益新聞,大會特別增設「20周年年度大獎」,從各參賽組別的作品中,選出年度最具影響力報道。經評審團投票,文字組別的「HPV疫苗陷阱系列」及影像組別的「醫療購物券」雙雙奪得年度大獎,各獲頒發獎金HK$10,000元正,以資獎勵。同時,大會特別頒發榮譽獎項予歷屆獲獎次數最多的個人及機構。其中,合共17次獲獎的冼韻姬小姐,為累積得獎數目最多的新聞工作者;獲獎最多的傳媒機構,分別是(電台)香港電台、(電視台) 無綫電視、(報章/雜誌)明報。2017年起,網絡媒體作品獲納入評選範圍以來,香港01至今累積得獎次數為網媒最多。至於2015年增設的「校園組別」,則由香港中文大學總計獲得最多獎項。

消委會主席林定國資深大律師於活動致辭時表示:「時代巨輪在轉,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雲端技術、生物辨識等新科技為消費環境帶來翻天覆地改變,衍生更多、更複雜的消費權益議題。在數碼經濟新時代,除了需要消委會繼續為消費者把關,更有賴傳媒發揮其監察角色,才能全面有效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文字組別

文字組別劃分為「新聞/特寫/評論」及「調查報道」兩大類,分別有42份及28份作品競逐獎項。

奪得「新聞/特寫/評論」金獎的作品,記者走訪各醫療行業、長者及學者,揭發長者不懂得使用網上系統,查詢醫療服務提供者資料,醫療劵被濫用的情況嚴重。當局亦欠缺措施,推動長者接觸更多基層醫療服務。

本年度「調查報道」組別的金獎作品,揭露有不良診所醫生為牟取暴利,以正版 HPV 疫苗招徠內地客,再換成來歷不明的水貨疫苗為客人接種,報道引起極大回響。記者鍥而不捨、深入追查,揭發診所、疫苗中心、醫療公司、保險業界、網上中介等形成一整條的利益鏈。報道刊出後,大批苦主來港追查疫苗真偽及要求退款,涉事的診所及疫苗中心先後結業,執法部門亦介入調查。此作品同時獲得「20周年年度大獎」。

聲音及影像組別

本屆「聲音組別」的金獎作品探討社交媒體關鍵意見領袖 (KOL)網上推介資訊的真實性,記者揭發有KOL訛稱曾使用商品後作出評價,涉嫌違反《商品說明條例》,建議仿傚歐美國家規管網上推廣。

「影像組別」的「短片」金獎作品,記錄了一些市民在農曆新年前大掃除,捐出家中舊物,但卻將不適合回收的物品,如穿著過的內衣褲,盆栽等,放進舊衣回收箱內,有違重用資源以助環保的原意。此作品同時獲得「可持續消費新聞獎」。「長片」的金獎作品揭示醫療券被濫用而淪為消費券,例如有中醫讓長者以醫療券購買花膠,及有視光師建議患有嚴重白內障的長者使用醫療券金額購買眼鏡,而非先諮詢眼科醫生。此作品同時獲得「20周年年度大獎」。

新聞攝影組別

「新聞攝影」的金獎由「豬年現豬災」奪得,作品展示了去年上水屠房有豬隻樣本驗出非洲豬瘟病毒,政府將豬隻運到堆填區銷毀的震撼影像,令人心寒之餘,亦教育大眾反思畜牧業的問題及對人類飲食鏈所構成的健康風險。

校園組別

「校園組別」的金獎作品剖析另類醫學「順勢療法」的效用,記者從多方面核實不同渠道的資料,發現相關療劑未向政府註冊,品質不獲保證,更有「順勢療法」醫師質疑療劑防疫功效,及西醫專家指出疫苗比「順勢療法」更可信。

可持續消費獎

奪得「可持續消費獎-文字組別」的作品,是有關解開海豚死亡之謎的報道。記者跟進解剖過程,發現海豚的死因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海豚體內污染物,亦反映水域污染的嚴重性,威脅海豚的生存環境。

「可持續消費獎-新聞攝影組別」則由名為「聖誕過後」的作品獲得,反映佳節過後,華麗的裝飾終歸送到堆填區,衍生大量垃圾。

至於榮獲「可持續消費獎-校園組別」的作品,描述一間學校參加「上網電價」計劃,既配合學校環保政策,亦將太陽能發電系統融入教學,提升學生環保意識及探索科學的興趣。

重溫「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歷屆得獎作品,好比回顧20年來消費環境的變遷。例如市民最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由早年魚檔的淡水含菌超標、豉油含致癌物、冷藏豬冒充冰鮮豬;到消費者日益重視個人健康,傳媒亦屢屢檢視食物的營養標籤成份,例如低糖月餅是否真的低糖、幼童食品所含的反式脂肪等;亦有關注基因食品的標籤制度。網購興起,傳媒就著手探討網購食品的安全風險及外賣程式的運作。同樣,傳媒的報道喚起大眾對消費權益的關注,在2009至2010年期間,新聞界多次報道「發水樓」、特大窗台面積等,令人關注新盤銷售政策;2015年有護老院被揭發安排長者在露天平台脫光衣服,等候洗澡,引起市民、政界關注私營院舍的監管及服務質素。2018年,傳媒報道信貸資料庫環聯的保安系統出現漏洞,令社會各界更加重視保障個人私隱。

為慶祝「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20周年,消委會將舉辦連串慶祝活動,包括於2020年11月4日起在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辦展覽,回顧歷屆得獎作品。此外,消委會亦將在11月份內,在商業電台《政好星期天》節目,重溫過往矚目的消費大事。此外,消委會以「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20周年為主題,製作了一批限量版精緻布口罩,專誠贈予嘉賓作紀念品留念。

「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由消費者委員會、香港記者協會及香港攝影記者協會聯合主辦,表揚本地新聞工作者就有關消費權益報道的卓越成就,是權威的年度獎項。評審小組由15位來自各專業組織及新聞學術界的人士組成,加上消委會主席及副主席,共同肩負評審工作。